您的位置:资讯>观察>为什么我们的西红柿越来越没有味儿了?
最近看了一篇关于美国西红柿产业的文章,在一个普通蔬菜的背后,是无法言状的美国农业之痛。
最近看了一篇关于美国西红柿产业的文章,在一个普通蔬菜的背后,是无法言状的美国农业之痛。为了迎合人们对大西红柿的追求和远距离的运输,美国的西红柿产业使用大量的激素来控制生长,后期还使用催熟剂,为降低成本又大量使用来自拉丁美洲的廉价劳动力,他们生活艰苦,而且备受农药之害。也就是说,所谓美国现代农业生产的西红柿不仅在品质上是低劣的,而且还显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剥削性,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有社会问题。
曾几何时,美国的农业被认为是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他们以只占国家2%的农业人口养活了全美国人,而且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他们最大的特征就是,大区域布局,大农场经营,大规模机械化,大规模化学品投入,大空间运输。
然而,自现代农业加速工业化以来,伴随而来的规模化弊病也受到大家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农产品逐渐在失去农产品应有的特点,被改造得已经像工业产品那样,失去了灵性。而事实上,农业的生产客体,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真实存在。更重要的是,在美国现代化农业的背后,是那些来自拉美的整天辛劳却无法吃饱饭的当代农工,他们不像中国的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他们就是农业工厂里工人的一部分,不但饱受着辛苦,而且饱受化学投入品的污染,以至于后代畸形率的发生奇高。所以有学者呼吁,美国的农业实际上像一群奴隶在劳作,在种植没有人性的产品。
但从事西红柿产业的那些经营者给出的答案,似乎也无可厚非。首先,消费者的喜爱,自然就成为生产者跟进的方向。自然界野生的西红柿有好几十种,但绝大多数并没有现在摆在餐桌上的这样又大又好看。只是人们的喜好,农业的育种家便在品种的选择上向这一方面努力。其次,长途运输与保鲜的矛盾是很难解决,只能适当提前采收,而且要让西红柿的表皮长得再厚一些,再硬一些,而果实里面的汁液少一些。第三,规模化是要讲究效益的,那么为了提高效益,提高产量是必须的,所以必须加大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然而西红柿所具有的风味,却不一定能由化肥带来,所以,我们只能忍受它的味道没有那么浓郁了。
回到国内,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正在空前加速,那些发达国家农业工业化的弊端也在逐渐显现。好多规模化种植以后的农产品,再没有以前那么好吃了。我们最经常食用的西红柿皮也是越来越厚,味道越来越淡。但今天,人们显然不是有得吃就可以满足,还是想吃得更好一些,找到那儿时的味道。这就天然形成了一个机遇,谁能破解工业化农业的弊病,在品质上面有一个新的提升,谁将赢得农业的未来。做到这一点,显然是不容易的。
但最大的难点是,如果不选择表皮比较厚的品种,那么在运输中就容易破损;如果不早一点儿采摘,那么在运输中也就很容易腐烂。如果能本地化供应的话,问题就迎刃而解,我们完全可以种那些好吃的老品种,也可以在成熟度达到九成以上再采摘,然后就近送到城里的消费者手里。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要实现农产品完全的信息对称和产销对接,目前还非常困难,即使种出了这样好吃的西红柿,而城里的菜贩子也很难接受,因为一旦当天卖不掉,就只能倒掉。
显然,问题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如果仅仅进行道德上的批判和抱怨,是没有用的。校正工业化农业弊端需要新的智慧,使其逐渐符合经济学和社会学的逻辑,得以持续下去。
幸好,互联网的到来,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便捷的载体。在四川省,有一个叫王燕的姑娘,坚持去种那些好吃的老品种,然后在本地寻找可以销售的渠道。最终他们发现,当运用互联网把自己的西红柿及时送到消费者手里,还有那些有长期固定需求的餐馆酒店时,迎来的是皆大欢喜。这也在启示着我们,只要信息化对称了,完全可以实现蔬菜的本地化供应,而不再是长途奔袭,而现有层级的批销体系也完全可以去掉中间化。这将是一场互联网带来的农业供应体系的革命。
要实现这一点,前提是要从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信开始。今天,他们之间还有着难以捅破的信任藩篱。其具体表现是,城里人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有着难以名状的不信任,不管是绿色认证还是有机认证,甚至是用着国外的认证,在心底里依然都觉得不可靠,这是一种心理层面上的而不是物理层面上的不信任,需要从心理上建立一种可以信任的机制。在这一方面,日本的大地协会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长期以来的宣传,让消费者误以为农产品可以长得很大很美,很整齐一致,而在现实中是很难办到的,他们有的可能被日光晒伤了,有的可能被冰雹打伤了,还有的可能被虫叮咬以后畸形了,有大也有小,有好看的也有不好看的,但这些就是真实的农产品。所以,要建立这种互信,必须从宣传农产品真实的声音开始,在那山那村那水那人生产了那样的农产品,他们是真实的,虽然并不完美。这就是大地协会在初期所做的工作,通过这种宣传,让城里的消费者认识到了真实的农产品生产是什么样子。
所以,今天农产品面临一个重要的课题,那就是如何去传播真实的声音,在向城市的消费者推销农产品的时候,也需要用事实去教育这些消费者。而在这一点上,目前套用工业品思维的农产品电商也是需要警醒的,美工越厉害的,客户收到以后的评价也越差,因为真实的农产品其实就像你们家卸妆以后的媳妇,而不是邻家浓妆艳抹的小妹。每一个推销农产品的人,都必须有这样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当然,日本大地协会在那个年代的宣传依然是辛苦的,因为没有互联网,主要是靠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这个就是社交。今天,有了互联网,有了十分便捷的质量可追溯体系,有了到处都存在的互联网社交网络,建立城乡之间的互信,已经显得那么触手可及了。也就是在今天,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还有他们的孩子们知道了真实的农村是什么样子,真实的农业生产是什么样子,真实的农产品是什么样子?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允许农业可以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个性,接受它的不完美。于是许多新兴的农产品销售方式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包括最初的电商销售,后来又演化为众筹、预售、领养等模式,让农业的生产方式在悄然间发生了演变。
而在最近,社群电商又风风火火的兴起了。社群电商较之依托微信微博的社交电商又进了一步。一般是以居民小区为单位,由小区内一个孩子的全职妈妈或者其他有闲暇时间的人,专门负责联系小区内有需要健康食物的这些家庭,再与农村可以生产这些食物的农民对接。与早先流行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不同的,也是最大的特点,其基于互联网,是实时的、便捷的,也是可追溯的,大大增强了互信度和灵活性,加上有电商快捷的支付、物流和日益完善的冷链体系配套,让一切显得井井有条。这个时候就会发现,当城里人想吃上早先那种有味儿的老品种西红柿时,就不再困难了。可以直接向农民下单,然后通过电商体系运送过来,中间还可以通过手机来观察生产的过程,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实时与农民进行沟通。那么不仅仅是西红柿,我们还可以吃上不用增白剂和其他添加剂的馒头,也还可以有很多农民地里产出的,不用经过那么多环节,也不需要复杂的仓储运输加工,就直接可以送到城里的消费者手里。
当然,任何新的生产方式总是离不开生产组织的创新,在千家万户依然从事着小生产的前提下,要让城里的千家万户和农村的千家万户逐一对接起来,依然是有难度的,还需要生产组织的创新和城里消费者的组织化。但是,只要开始了这样一种可喜的探索,与互联网的融合以及今后进一步的深入和广泛性对接,也就逐渐在成为可能,我们的农产品生产将会逐步有深度的改变,在向我们曾经拥有的农业传统适度回归。
此为亿邦专栏作者文章,如要转载请签订内容转载协议,联系run@ebr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