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一键发布
手机号码*
验证码*
联系方式只用于平台与您联系,牛选时刻保障您的隐私安全
需求描述*
确认发布
取消

携AI以令物联网 vivo不再是一家手机厂商了

36氪   宋长乐阅读:736赞:992018-04-27

如果某一天,哪一家手机厂商的主要营收来源不再是卖手机,也无需惊讶。从现在开始,你眼前的vivo可能不再只是一家单纯的手机厂商了。

从现在开始,你眼前的vivo可能不再只是一家单纯的手机厂商了。

vivo在北京举办2018开发者大会,正式宣布对外开放AI能力,并且宣称要把AI能力嵌入到物联网终端,动起了AI+IoT的脑筋。

vivo的开放历程和逻辑

vivo开发者平台于2016年4月就已经正式对外开放 ,至今恰好两年。

vivo的开放逻辑很明确,手机为控制中枢,AI为基础,技术为支撑,串联起广大开发者在内容、硬件、技术和生态层面的合作,搭建一个完整的智能生活服务场景。

这其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就是AI。

手机厂商对AI的布局要追溯到2016年,彼时无论是苹果、华为、OV都在手机终端加持了人工智能的亮点,不过用户感知比较少,一方面是AI无法对手机外形带来改变,另一方面AI的产品体验也微乎其微。

直到2017年下半年开始,手机厂商的AI噱头呈现集体爆发,应了那句“不是AI手机都不好意思发新品”。

对于vivo来说,2015年旗下产品就配备了智慧引擎,2017年,vivo分别在杭州、圣地亚哥成立人工算法团队,再次加大对人工智能的投入。

伴随着人工智能全新品牌形象Jovi的诞生,代表着它开启人工智能的序幕,Jovi可以说承载了vivo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判断和想法。

而对于用户而言,面对大量的信息冗余,手机如何帮助他们通过AI更快速精准的找到想要的内容,并智能化的去处理一些日常问题,就变成这个阶段用户的核心诉求。

简单来说,vivo是要把手机升级为物联网中枢平台,同时连接用户和开发者,打通双边的需求。

如何打通开发者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为了能够连接更多开发者,vivo在开发者大会上宣布了一系列的新举措。

比如在应用分发方面,vivo平台会开放流量、账户支付、运营、大数据核心能力。在流量扶持上,vivo则推出了繁星计划,正式对外免费开放极光奖、新品速递、福利专区、卡券推荐等资源。

用户层面,以vivo展示的“全局识别”入口场景为例,可以让手机在任何场景下,点击感兴趣的文本或图片,系统能快速通过AI算法识别用户意图,展示应用卡片或快应用入口,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

举个例子,有个朋友通过微信和你聊天,说最近有个叫《头号玩家》的电影不错,推荐你去看。你如果想看这部电影的影评或想要在线购买电影票,只需要点击这段聊天记录,系统会识别出《头号玩家》 是部影片,并弹出第三方服务商,如猫眼提供的影评或订票快应用卡片,直接点击即可查看或购票。

毫无疑问,这加快了用户使用手机效率的提升,也缩短了场景之间切换的时间。

事实上,就在过去不久的3月20日,vivo联合其他九大手机厂商共同发布了快应用标准,让用户可以即点即用,缩短用户的转化路径。

“我们希望能够发掘更多贴近用户使用习惯的场景,并利用AI的能力让开发者的产品深度嵌入用户的使用场景中,从而让用户便捷的使用,也为开发者带来更多流量”,vivo的内部核心人员曾表示。

物联网时代,手机厂商角色的转变

物联网时代,vivo的转变也很容易理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智能手机的爆发,随之而来的是数字生活的膨胀,手机承载的内容也开始变多,加上5G、AI的逐渐普及和落地。

一部手机不仅能够连接并控制各场景的设备,甚至可以通过手机内置的AI模块对一些场景进行高效运算和传输,根据用户的使用场景,实现多设备联动。

从手机厂商的角度来说,本身就有足够多的智能设备下沉到用户群体,每一个家庭用户的手中都相当于拿着一个智能家居的交互中枢。同时,巨大的存量用户都可以通过手机直接转换为智能家居用户。

毕竟行业已经笃定,物联网的第一站就是智能家居。

vivo的开放,则意味着手机厂商不再是智能家庭里的一个智能设备(手机)的提供商,而是扮演着平台角色,开始了物联网时代的探索式转型。

这种改变背后还有一个不可不提的因素是,在手机市场整体下滑的情况下,手机厂商必然面临转型,比如典型如小米,早就在构建生态链,华为则大步伐布局笔记本市场,OPPO在推AR,而vivo则走起了技术开放之路。

某种意义上来说,物联网时代的手机厂商转型,是一个防止落后的途径,也是大趋势面前必然的选择。

如果某一天,哪一家手机厂商的主要营收来源不再是卖手机,也无需惊讶。

标签:

作者: 宋长乐

来源: 36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之观点,电商头条网发表或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电商头条网证实;电商头条网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电商头条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电商头条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电商头条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电商头条网客服邮箱;service#hotniu.cn(请将#改成@),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侵权投诉反馈邮箱:service#hotniu.cn(#改成@)

  • 今日头条
  • 本周头条
  • 本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