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红极一时的Vetements被数家媒体曝出已濒临过气,品牌正受限于虚高的定价与无趣的设计,逐渐被潮流爱好者所抛弃。
前段时间,红极一时的Vetements被数家媒体曝出已濒临过气,品牌正受限于虚高的定价与无趣的设计,逐渐被潮流爱好者所抛弃。尽管创意总监Demna Gvasalia次日便公开表示该言论为无稽之谈,但话题已经在社交媒体上逐步发酵、扩散。
这些似乎都预示潮流圈的一个时代落下了帷幕,而当我思考这些线索的时候,发现一切都有迹可循…
少年维特萌之烦恼
在我看来Vetements现象是属于特定时代的历史产物。它年轻、叛逆,虽然在设计上并没有多少引领时代的内容,但只要经过他们的微量加工,平平无奇的卫衣就能全球风行,这种趋势一度让主流时尚圈惊呼“时装价值的流失”。
然而Vetements真的只是一个投机者吗?答案显然不是。
它们的聪明之处在于善于从程式化内容下手,然后信手改造。当一件你熟悉的普通物件突然拥有了其他的属性,你总愿意多看几眼,毕竟再创造总是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它能够在各个维度产生类比,拓宽你的认知。
Vetements在这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它们试图以跨文化的视角去洞察这个世界,无论在服装本身还是呈现样式,都跨越了单论美丑的范畴。
因此,虽然我不见得会去购入这些溢价到过分的衣服,但Vetements的出现无疑为行业打入一剂强心针――
这是个每天都有上千条信息抵达你眼前的时代,而越具个人视角与独特性的讯息越能引起你的关注,它们让你感到自己正在与一个与众不同的酷朋友交流而非循规蹈矩的媒体,这也是Vetements最引以为傲的“辨识度”。
然而,将这些奉若圭臬的Vetements最终还是掉进了大坑,我还记得在某一次采访中,品牌CEO Guram Gvasalia数次重申了品牌产品策略,只有四个字――饥饿营销。
Guram Gvasalia强调:“我们的供货量总是低于市场需求,所以我们总是能售罄,这个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策略。如果你看到打折商品,那就意味着供应量超出了市场需求。”
但是,Vetements的稀缺战略在实战中逐渐趋于疲软。去年年末,品牌在香港的Pop-up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活动前期铺垫不断,发出数个预告,并持续渲染神秘气氛。
千篇一律的款式与令人咋舌的售价
究其原因,还是蹿红掩盖了所有暗涌,只有当浪潮退去你才能看到Vetements有没有光着身子裸泳。它并不具备深厚的时装根基与品牌积淀,倒更像是中途杀出的搅局者,却在尝到甜头之后妄图一条路走到底,不断的采用超高溢价结合饥饿营销的路数来获益。
Vetements显然高估了自己,随着品牌吸引力的下降,隐患开始逐个显现:由于品牌本身不再具备制造话题的能力,导致商品趋于滞销,饥饿营销也就无法奏效。Vetements环环相扣的三板斧――“辨识度”、“饥饿营销”、“话题性”都被同质品牌逐个击破,整体如同连锁反应般一触即溃。
也许是因为同个创意总监的关系,现今的Balenciaga更像是Vetements的终极版本,不但蝉联了Lyst Index全球最炙手可热的品牌第一名,也在某种程度上锁住了Vetements的未来。
在许多业界人士眼中,Vetements的黄金时期已经结束了,我相信这个趋势Gosha也看在眼里。
Gosha关闭个人品牌在业界看来更多属于急流勇退的类型,因为他的境遇相对Vetements要好得多。
现今的一些潮流形式我更愿意将他们归为“公式化潮流”,层出不穷的借鉴与设计挪用如同碟中谍般环环相扣,这些标签化的设计到底想表达什么?在我们用心审视下越来越觉得索然无味,因为这些仅仅都停留在视觉呈现中。
这不单是某个品牌的问题,而是行业所面临的问题,无论任何风格和审美都逃脱不了市场的制约,消费主义、社交媒体与市场认可度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因此,制作贴上各种受欢迎的设计标签就仿佛成为了约定俗成的政治正确。
社交媒体的风行让我们对周遭的关注力变得越来越短暂,它们强化着我们对新事物的需求,拉高我们的阈值,让时代逐渐趋于脱敏,使得市场的新陈代谢愈发无情且迅速――它可以让曾被推上神坛的潮牌转瞬过气,也能让最具话题性的设计师选择急流勇退,这不单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也同时推动着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到新时代,共铸下一个“Vetements”。
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将看到爆款神话Riccardo Tisci执掌下的Burberry;经过Dior Homme帝国缔造者Hedi Slimane调教后的Céline;当然还有警戒线画神Virgil Abloh治理下的Louis Vuitton男装――共同继续新一轮的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