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资讯>观察>微信不常联系朋友功能不是bug 显出虚空点?
看到这几天人人都在秀微信的不常联系朋友的功能,然后开始叫嚣着要删掉哪些哪些人?
看到这几天人人都在秀微信的不常联系朋友的功能,然后开始叫嚣着要删掉哪些哪些人?
这些人喊着真痛快,却不知道人即客户,客户即消费,消费即关系,这不是一个方便你的功能,而是恰恰彰显出微信在企业级应用设计方面的致命弱点。
我敢打赌,你喊着那么响亮,也就是用这个功能查一查看一看,你真的能够全选删除么?吹牛吧。就如同微信刚刚又出来一个注销账号的功能,你真的能够注销消失在微信上的社会关系中么?
那么,
为什么说微信的不常联系朋友的功能,突出了在企业级应用的设计弱项呢?我们来看看这个新推出的功能。
进微信的设置―隐私中,会看到在“通讯录黑名单”下面有个“不常联系的朋友”,点击进去,看到有三个选项条件:
“半年内无单聊”
“无共同小群”
“半年内没有回复过他(她)的朋友圈”
这三个,是不常联系朋友的筛选条件,可以单选可以多选。
我全选了三个选项,然后下一步查询出有2818名符合条件的微信好友:
然后,你可以选择“全选”然后在选择“删除”。只是我并没有使用这个比较弱的功能,这个功能实在是太小儿科了。
来吧,你也挑战一下:看你敢不敢选出来后全部删除呢?
我们从严肃的功能设计入手,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这是一个很低级的设计呢?
微信关系,是一种区别于微博的社会关系,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的关系,都是实际社会关系的一种映射,只是基于不同平台映射出来的关系网络有所不同。
相对而言,微博偏弱关系,陌生人多一些;
微信偏强关系,熟人多一些;
这个在我的2014年《粉丝经济》一书中有详细的描述和解释。
这个功能的设计,从135个联系人的理论出发,试图帮助我们来有效的管理微信联系人,高效的筛选和删除我们不想再联系的人,那么哪些是我们不想再联系的人呢?那肯定是你的弱关系的人或者一不留神加进来的陌生人不熟的销售。
这是核心需求,我们需要清理弱关系或者陌生的人,所以才有了这个不常联系朋友的功能。但问题的关键,低级的核心体现在:关系的强弱不是只靠一个条件来判断或者评估的,而是有相对成熟的评估模型。
微信的不常联系朋友的功能,实际上是在用联系频率来评估微信联系人与你的关系强弱,然后这是非常片面或者武断的,在企业级应用设计中会充分考虑社会关系网络的理论体系和评估模型,从而严谨而简洁的设计类似功能。
首先,社会网络的理论体系中针对关系强弱,即信任关系的强度,有对应的成熟理论体系。
格兰诺维特认为信任关系强度可以通过:关系久暂、互动频率、亲密程度和互惠内容来进行衡量。这就意味着,关系强度不仅仅是联系互动频率一个指标,还有关系久暂、亲密程度和互惠内容。
在我的《粉丝经济》中,曾经针对企业与消费者的社交关系,基于格兰诺维特的模型展开了一个评估社交信任关系的评估模型,根据企业的社交网络策略和数据模型进行详细的设计,来对基于线上的社交网络进行信任关系的量化。
那个PSRFMS模型(基本-社会-时空-物量-惠利-情绪),从两个有时序性和关联性的维度来进行建模和评估消费者的信任关系强度:
P是基本属性匹配,比如年龄、性别等;
S是社会属性匹配,比如所属群组、行业职业等;
R是时空属性匹配,比如关注时间长短、最近互动时间、实际距离等;
F是物量属性匹配,比如互动频率、信息流方向、互动质量(相关性)等;
M是亲密程度匹配,比如亲密话题(标签)、行为类型的亲密度、互惠内容等;
S是情绪匹配,主要指互动中的情绪指数。
如果简单来看格兰诺维特的模型,除了联系频率的互动频率、互动方向之外,还有关注时间长短、最近互动时间,亲密话题(文本分析)、行为类型的亲密度(情绪情感分析)等等,这样才可能充分评估出微信联系人的关系强弱,从而有效的筛选出弱关系和陌生人,进行删除清理。
比如:
一个两年前加你的老同学,一年前只有一句:“老六,你Y混的怎么样?混好了来喝酒,没混好别回来”,然后再没有互动,也没有朋友圈点赞;
一个上周健身房运动扫你的码加了好友的健身顾问,每天给你发送健身知识,这不周末又开始邀请你去免费身体素质监测和减肥计划规划。
这两个人,用不常联系朋友的功能一筛,前者被选中,后者安全上岸,但是你真正想清理删除的是哪个呢?
微信的这个不常联系朋友的功能,如果对应微信的CRM,实际上是一个segment的设计,即联系人细分;
如果对应人的社会关系,就是一个社会关系强弱的评估,把弱关系和陌生人清理出去。但是,只用一个联系频率,而忽略了关系长短、亲密程度和内容分析等等相关条件,反而这个功能会成为一个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