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推出 “无人超市”、“口红自动贩卖机”、“汽车自动售卖机”等全新业态后,“无人零售”相关的讨论日趋热烈。在追捧天猫新零售引领者姿态的同时,也有声音质疑“无人零售”可能冲击就业。
日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储殷在《经济参考报》上发表文章称,天猫的“无人零售“必然带动机器人制造、支付设备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一系列新产业的发展,从而批量创造新兴产业工人。他认为,“对就业增长做出最大贡献的,绝不是产业体量的简单扩大,而是技术的革新和业态的创新。”
目前针对无人零售的讨论,不论是讨论新零售的颠覆性和机遇,还是讨论无人商贸对就业的冲击,大多局限在相对微观的商贸领域,甚至单个品牌的得失之中。
储殷认为,评价无人零售,需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从整个产业链条的角度看,才能真正明白:无人零售的核心特色,是以新技术为驱动、以新产业为支撑、以新业态为先导、以新模式为呈现的四新经济“综合体”。而这样的新经济综合体,非但不会冲击就业,反而是以创新持续补给就业仓的范例。
数月之间,从咖啡、口红到汽车,从体验型商品到实物商品,从几十元几百元的日用品到几十万几百万的奢侈品,天猫都在尝试用“无人零售”来解决。可见这一新模式已经蔚为风潮,成为传统零售的重要补充。
有一些人提出,零售服务本应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而“无人零售”则将对此产生重要冲击。这话看似有理,实则不然。“无人零售”带来的是制造业的升级,也意味着创造新兴产业工人。因此,站在产业链的角度看,“无人零售”,又何尝真的“无人”呢?
纵观人类历史,从工业革命至今,对就业机会增长做出最大贡献的,绝不是产业体量的简单扩大,而是创新,是技术的革新和业态的创新,才能真正增加就业,因为技术催生的产业具有天然的乘数效应。
研究表面,消费者自动售货机的需求以人均GDP1万美元为界限,呈现出鲜明的增长趋势。目前,我国人均GDP超过了5万元人民币,零售业正在快速步入历史的转角,并非人力可以阻拦。
同时,近年来我国资源环境不断收紧,人力成本上升,人逐渐成为有限资源,正应该将其从简单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配置到更有创造力的岗位。面对诸如“无人零售”这样的新事物、新技术,我们应从战略角度去审视,才能让经济社会越来越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