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资讯>数据>原阳县1-7月份消费品市场运行简析
原阳县1-7月份消费品市场运行简析
【亿邦动力讯】09月25日消息,河南省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原阳县1-7月份消费品市场运行简析。
以下为数据公告原文:
元至7月份,原阳县零售总额增速与上半年持平,前7个月增速的最大极值为0.4,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的总体情况
截止7月底,原阳县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9632万元,同比增长11.7%,环比持平。全市排名第3位,七县(市)排名第3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完成零售总额55139万元,同比增长21.8%,占全部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0%,比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
二、消费品市场发展状况分析
(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同步,但消费差距大。随着道路和交通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强和城区建设面积的扩大,很多农村居民在县城购买住房,更多群众热衷到城镇消费,使得城镇销售规模逐渐扩大,随之乡村消费额会逐渐减少,对乡村消费的服务平台造成一定冲击。
(二)限上批零企业主导地位不减,但拉动乏力。截止7月底,限上批零单位完成零售额占全部限上数据的86.5%,拉动零售总额4.3个百分点。其中,仅批零企业占全部限上的44.0%,拉动零售总额3.2个百分点。拉动点较上月均下降0.6个百分点。
三、以后阶段加快全县商贸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增加消费需求的直接手段,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中低档收入人群的收入,提高整体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
(二)继续发展限上企业,培育快速增长点。一是认真摸底,分类排查名录库中商贸流通企业,对达到限上标准条件的,按“限下转限上”进行年度申报入库;二是对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的个体商贸经营户,多方合力,动员其转型升级,为其成为限上商贸企业作好基础工作,成熟一户申报一户;三是与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密切联系,对当年新注册商贸企业进行认真核查,对符合条件的及时进行月度申报入库。
此外,河南省日前还公布了以下关键数据:
1-8月,杞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生产需求总体平稳,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全县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态势。
一、工业企业经济稳定增长
1-8月份,工业企业累计增长7.4%,增幅位居开封市四县第二。与1-7月份相比,累计增速比1-7月份高出0.3个百分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发展
1-8月份,杞县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增长20.1%,增速位居四县第三,比1-7月份高出7.5个百分点。
三、消费品市场相对平稳
1-8月份杞县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9422万元,累计增长11.5%。增速位居四县第三。
四、财政、税收各项指标稳步增长
1-8月份杞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6115万元,累计增长16.9%。其中:税收收入完成75625万元,累计增长21.2%。
1-8月份杞县全社会用电量完成79185万千瓦时,累计增长13.8%,其中:工业用电量为:57962万千瓦时,累计增长10.2%。
1-8月份杞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208.05亿元,比年初增加8.79亿元,比年初增长4.4%,比上年同期增长6.1%;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104.01亿元,比年初增加11.03亿元,比年初增长11.9%,比上年同期增长16.1%;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83.45亿元,比年初增加9.26亿元,比年初增长5.3%。
从总体看,杞县经济继续保持总体平稳运行态势,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支撑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不断积累增多。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县仍然处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总体水平依然偏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保持经济向好态势面临较多困难。下阶段,我们要全力抓好各项政策落实,推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积极进展。
-------------------------------------------------
1-8月份,三门峡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下同)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在全省18个地市排名第4位。
一、工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前8个月,三门峡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比年初提高0.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高0.3个百分点,与上半年持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由年初低于全省0.4个百分点,一季度反转高出0.1个百分点,上半年高出0.4个百分点,到本月高出0.6个百分点;在全省18个地市中的排名也稳步向前。(详见下表)
分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均做出贡献,小型企业略胜一筹。 前8个月,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9.6%、6.7%和8%;分别拉动三门峡市工业增长2.8、1.9和3.4个百分点;贡献率分别为34.1%、23.9%和42%。大型企业增速最高,但所占比重低于小型,所以小型企业对三门峡市工业增速贡献最大。
分三大门类看,制造业比重大、增速高,为三门峡市工业增长主力。 前8个月,采矿业、制造业和电热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5.5%、10.8%和5.9%;所占比重分别为41.6%、50%和8.4%;分别拉动三门峡市工业增长2.3、5.3和0.5个百分点。制造业占据工业增加值半壁江山,增速远高于采矿和电力热力行业,是三门峡市工业增加值增长的主力军。
分行业看,超7成行业生产增长,但对三门峡市贡献大的行业较集中。 前8个月,三门峡市35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5个行业增长,其中20个行业增速高于三门峡市平均水平。但对三门峡市贡献突出的主要集中在2个行业,分别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贡献率为31.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20.3%,这两个行业的贡献率达到51.6%。另有3个行业贡献率次之,分别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贡献率在8%―9.2%之间。
高成长性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对三门峡市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前8个月,高成长性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1%,高于三门峡市增速6个百分点,拉动三门峡市工业增速提高1.9个百分点,对三门峡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3.3%;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高于三门峡市工业增速7.6个百分点,占三门峡市工业的比重为18.2%,拉动三门峡市工业增速提高2.6个百分点,高于上年0.2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32.1%,高于上年6.3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
1、当月增速回落,排名后移。三门峡市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持续向好,在全省排位进入第一梯队,但当月增速持续回落。年初工业生产增速开局较低,3月份当月增速快速拉升,达到今年以来当月最高增速,增长8.9%,在全省居首位,带动累计增速提高0.5个百分点;4月份回落至增长8%;8月份进一步回落,当月增长7.8%,在全省排名第10位。当月增速的回落,势必影响累计增速的提升。目前累计增速在全省排名与平顶山、济源并列第4,处于第一梯队边缘,要想保持累计增速有较好成绩,当月增速高低至关重要。
2、工业用电量、工业增值税持续走低。 今年以来,三门峡市工业用电量、工业增值税两项与工业生产增速密切相关的指标月度间波动较大,3月份两项指标增速达到顶峰,在全省的排名都是第一,分别增长32.2%和93.7%,随后波动较大,且逐渐下行。7月份回落最为明显,分别以个位数5.1%和0.2%增长,在全省排名也落到第11和第15位;8月份更低,工业用电量进一步回落,增长1.9%,排名第14位;而工业增值税出现负增长,当月下降28.8%,在全省排名第15位。相关指标排名居后,影响工业生产评估。
3、新增企业数少量小,工业投资持续下滑,后期生产增长乏力。 今年以来,三门峡市新增工业企业仅一家,其增加值仅占0.045%,对三门峡市工业的影响微乎其微。工业投资自去年十一月份以来,持续下降,前8个月,三门峡市工业投资同比下降16.9%,低于三门峡市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增速27.2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增长4%相比低20.9个百分点。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新建投产企业数量较少,后续工业项目数量偏少,项目推进力度较弱,新增工业企业的后续发展支撑作用不足。
-------------------------------------------------
改革开放以来,新乡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改革举措,求真务实,敢于碰硬,勇于进取,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全市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增量规模迅速扩张。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2.7亿元,1993年突破100亿,2010年突破1000亿,2016年突破2000亿,2017年达到2384.8亿元,总量比2016年增加217.8亿元,增量与1995年的总量相当。扣除价格因素影响,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58.7倍,增长倍数比全省多3.8倍,比全国多25.2倍,年均增长11.1%;年均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按照年均增速进行推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7年翻一番,翻一番所需时间与全省相同,比全国要少1年。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取得新进步,2017年突破四万元。197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9元,1988年突破1000元,2000年再次突破5000元,2006年突破10000元,2010年突破20000元,2013年突破30000元, 2017年突破40000元,达到41431元。按照2017年12月31日汇率计算,2017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达到6368美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2017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39.1倍,增长倍数比全省多0.8倍,比全国多16.3倍,年均增长9.9%;年均增速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效益凸显,财政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收入是经济增长效益的最突出的表现。1978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亿元,1988年实现翻一番,达到3.78亿元,2009年突破50亿元,到2012年跨上百亿新台阶,2017年达到159.1亿元,总量是1978年的89.4倍,年均增长12.2%。随着财政实力增强,全市在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障改善民生、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方面的能力逐步提升,宏观调控能力、宏观调控的空间与余地逐步拓展。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的工作部署,以党的建设高质量为引领,以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为目标,立足岗位,奋发有为,敢于争先,全力将“六个抓手”和“六个专项”各项工作做实、做好和做优,努力为中原更加出彩增光添彩。
【本文来源:本文摘编自公开信息,由亿邦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Ebrun Go整理输出,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错漏欢迎联系run@ebrun.com 沟通处理,如转载,请注明源头,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