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以亿计的资本注入一个市场,曾经不起眼的小卖铺俨然成为了群雄割据的新风口。
黄巾(金)之乱
2016年10月13日,马云提出新零售。仅18年初就注入700亿人民币!
2018年4月12日,刘强东提出日开1000店。单店成交额达123万人民币!
2018年8月1日,北京邻家连锁便利店倒闭。欲以10亿人民币寻找接盘!
一笔笔丰厚的资金疯狂的涌入传统零售业。
难以想象,以往街边的夫妻老婆店,竟然可以承载如此巨额资本涌入,而全然没有饱和的架势。
不得不说,一个全新的风口已然来临!
2016年,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提出了新零售这个命题。时至今日,仍有一部分人嗤之以鼻,觉得这是个互联网噱头,而全然没有在意。
确实,新零售的概念在现实的经营现状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新零售:即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难以想象,你让一个只会用陈年老本记账的中年人去接触大数据,去让一个只会点赞甚至不会发朋友圈的中年人去了解人工智能,去让一个只凭经验和喜好做生意的中年人去深化线上线下。难度可想而知。
正所谓,传统的零售业态就像三国乱世里被动打天下的刘皇叔。在于他们的背后背负的是一个家庭,是全家人的希望,让他们接受这些可以说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代价是整个家庭的安稳,还不如直接架把刀放在他肩上。
他们也在等待一个可以兴汉室,成大业的契机。
但中国的零售市场确实是一片蓝海,而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人可以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下分一杯羹。
而长时间统治这个战场的无疑是传统行业巨头。沃尔玛、大润发的名字也似乎才是行业的代名词。
由于他们在这个行业里已经摸爬滚打数十年,各种资源、数据、客源几近垄断,因此有着丰厚的底蕴、坚实的基础和雄厚的实力,正像是雄踞江东的吴国势力。
但近几年来,沃尔玛不断传出要退出中国市场。甚至19年未关过一家门店的大润发,在2016年也开始了自己低关店之旅。
因此笔者粗略的预测,如果吴国不做改变,也将会成为犹太人的墓志铭上的亡魂。最终被曹操吞并,成为其附属。
与此同时,想必有一些嗅觉灵敏的朋友想必已经意识到了,身边出现了京东小店,天猫小店,还有苏宁小店等线上电商实体店。
这部分便利店可以说是有编制的正规军,因为人家背后有大佬曹操站台,毕竟动辄就是成千上万的资金疯狂涌入,毫无道理可言的“野蛮人”的行径虽然对于线下店来说是一种打击,但是这种手握重兵推进的打法似乎更能搅动这个市场。
但是转过头想,阿里,京东,苏宁要扩张,他们会怎么做,无外乎两种方法
1.自建
2.收编
苏宁选择自建,现下每天开5家小店,每家小店的预估成本在100万人民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的建立自己的商业版图。
虽然看似缓慢,实则稳健的打法也是苏宁这个公司一贯秉持的风格。但是这片蓝海还会给它这么多时间吗?
京东,阿里则选择了后者,疯狂收编,京东甚至更有过之,只需要“5000元”就可以选择加盟京东,并可以完全使用京东门头。
这种毫不遮掩的互联网公司的打法,在以往的外卖平台,打车平台都有很好的印证。用自己的资本挤压小企业,最后整合,收拢自己的资源,在进行稳健的整改。仗着自己品牌的背书在零售市场“为所欲为”。但是店面也会参差不齐,千店千面。
这两者一对比,也是各有利弊,但是无他,都会对传统的夫妻店、零售店业态进行冲击,或是毁灭亦或升华!
然而这零售三国的动乱其实也才刚刚开始。
大佬巨头为曹操,手握资本,看似权利极大,同时也需要成长空间。但将来人家一旦完成成长,收复中原,一统天下,还不是迟早的事。
传统零售巨头雄踞江东,看似表面安定,实则有着曹操(线上电商)的盘算。刘备的紧逼(线下店铺)。两厢无事也不是长久之计。
刘皇叔--广大零售商户。看似弱小,但是背负的使命仍然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在悠远的历史里也是有了自己的一套生意经。
在这场博弈中,曹操是表面看似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是能够扎根在基层的夫妻店,社区店也不是好惹的。他们有自己的人脉,有所谓的人情。
如果线上大佬强行进行收编后,初期他们可能会趁着线上争夺流量期的甜头选择加盟,但是后期一旦“体验卡到期”,传统的供应商还是他们的首选,因为他们会从中找到所谓的人情味。而这所谓的人情味就是他们一分一毛的利益。
总而言之,乱世出英雄,那么又会是谁在这场纷杂的乱世之中脱颖而出,一统零售业?
或许你就是那个改变零售业的诸葛亮也说不定呢?在这样的风口下,资本俨然成为了蓝海的填坑土,我们不去揣测大佬的意图,我们只愿拭目以待!
注:本文为幕僚团阿稳投稿,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