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一键发布
手机号码*
验证码*
联系方式只用于平台与您联系,牛选时刻保障您的隐私安全
需求描述*
确认发布
取消

“脸付”会格式化“码付”的竞争格局吗?

微智集(ID:iwangpos)   李岩阅读:903赞:952019-03-22

在支付领域和商用终端厂商中,随着支付宝推出“蜻蜓”,微信支付推出“青蛙”,关于人脸支付的优势与未来,以及行业是否会再次出现技术迭代被大家高度关注。

最近“人脸支付”(下简称“脸付”)成了热词。尤其在支付领域和商用终端厂商中,随着支付宝推出“蜻蜓”,微信支付推出“青蛙”,关于人脸支付的优势与未来,以及行业是否会再次出现技术迭代被大家高度关注。

自“码付”一骑绝尘引领了移动支付的行业大势后,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基本锁定了移动支付市场格局。并且后来居上的微信对支付宝的压倒优势至今没有改变。那么是否会因为脸付的技术变化,而带来一场变更市场格局的争夺?脸付的战争会马上开始吗?我们现在都需要“静静”,先来看看这三个基本问题。

脸付比码付体验会更好吗?

目前一些大的商超和部分自动贩售机上已经支持脸付。我自己体验后还是感觉不错的。一方面注册简单,重复使用时非常顺畅。用户省去了掏手机、解锁打开APP,再出示条码或打开摄像头扫描的一系列动作。

这许多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操作流程变成了一个抬头扫脸的动作,还真是很飒的!但相比银行卡对现金、手机二维码对银行卡的体验变革,脸付对码付的体验提升还是显得不那么足够。或者说,没有达成对原有技术替代的十倍好(10x Thinking)。同时,手机目前还是用户随时携带的信息工具,因此用户不会因为可以脸付而不带手机了。所以体验确实很好,但像码付对银行卡那样地风卷残云是很难做到的。

脸付比码付成本高很多吗?

由于技术实现的原理的不同,作为支付中使用的扫脸通常都不能只是通过摄像头取像进行图像识别就确认身份。而是增加了3D结构光的光场,不仅不同于条码的2D识别,其传感器件设置以及算法上都远远不是条码识别所能比拟的。

因此脸付的设备成本高出不是一点半点,更不必说只用一张二维码贴纸就能收费的地瓜摊儿。这个技术要普及其成本阻力是可想而知的。目前仅一个3D结构光的模组批量采购的成本都在700元上下,整机成本更是无法太亲民。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和腾讯都出手投资了不同的3D结构光模组的厂商,可见布局之深、谋划之远!

脸付比码付更安全吗?

理论上讲扫脸并不比扫码更安全。与条码一样,脸是不能作为独立的金融ID载体的,只能与金融ID关联。但条码可以通过加密实时变化,而脸是不行的(川剧变脸的情况请忽略)。

同时更有风险的是,如果脸、指纹、虹膜等生物特征数据被窃取,我们是无法替用户更换的!一旦泄露和被伪造,风险是系统性的。

卡号被黑客窃取,用户可以进行换卡操作。但如果脸的数据被窃取了,目前除了解绑和禁用与之相关数据授权以外,还没有一个好的办法来解决。此外,用户隐私数据的安全性也许是更让人担忧的风险来源。

那么脸付体验不是10倍好提升,成本又非常高,同时在安全性上比码付可能还存在更大风险。那么为什么有人在推动脸付呢?

谁在推?为什么?在争夺什么?

仅2018年阿里应该部署了不少于4万台扫脸终端,腾讯、京东也在积极跟进,估计加起来不会多于阿里,银联可以忽略。(此处数据为小范围市场测算不十分准确)在2018年的市场上是“阿里积极推动、京腾被动跟进”的态势。那么阿里为什么?

阿里的动力来自于对格式化竞争格局的期待。二维码支付是应用程序内支付(in-app payment),无论是主动扫描打开摄像头,还是被动扫码打开条码图片,都需要在一个APP中。因此二维码支付是一个APP安装量与APP打开频次的竞赛,这也是银联和众多银行砸下再多补贴也无法在这个领域取得优势的根本逻辑。

同样,由于支付宝的打开频次与微信的差距,让阿里在码付市场上吃了亏。那么脸这种不用安装、不用打开的支付“界面”就成为阿里格式化掉支付市场竞争格局的必由之路。大力推广扫脸是阿里“脱端向实”的战略必选。

腾讯既没有必要放弃优势去主动推动扫脸,但同时又必须跟进脸付的市场竞争。因为,脸付是一个商户端的零和博弈市场,谁占领的商户多,谁最终取胜。目前,扫脸支付的设备都是由阿里、腾讯等厂商自己投资的,因此只支持绑定自己一方面的支付账号,所以一旦占领商户的扫脸终端,那么后续的交易截流是很难逆转的。大玩家不跟进不行,完全是军备竞赛的逻辑。大家争夺的是高频交易场景的市场份额,完全是对怼模式中的歼灭战,这里连聚合支付商的空间都没留。

关于脸付的未来,我个人认为2019年会是场局部战争。在高频交易且条件具备的场景中,支付宝、微信会有一场较量。但在其它交易场景,由于成本和体验等原因,大家不会为了个包子铺下狠手,因此战斗范围很有限,二维码仍将是移动支付的主流。微智虽然2018年3月就推出了第一代的旺小智人脸商业智能终端,今年已是第三代产品。但我们始终在产品上保留有码付的专业模组,这样的设计正是我们对市场判断的体现。人脸识别会大有可为,但如果仅用在支付上也就打个局部战争差不多了。

标签:

作者: 李岩

来源: 微智集(ID:iwangpos)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之观点,电商头条网发表或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电商头条网证实;电商头条网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电商头条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电商头条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电商头条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电商头条网客服邮箱;service#hotniu.cn(请将#改成@),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侵权投诉反馈邮箱:service#hotniu.cn(#改成@)

  • 今日头条
  • 本周头条
  • 本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