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资讯>观察>钱大妈跨出华南前的厉兵秣马
?巨量资本涌入赛道,使得处于头部的各大社区生鲜品牌厉兵秣马,为下一轮扩张做准备。
巨量资本涌入赛道,使得处于头部的各大社区生鲜品牌厉兵秣马,为下一轮扩张做准备。
有知情人士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钱大妈正在进行一系列内部调整,从商业模式梳理,到组织架构变革,再到团队执行力的打造,为跨区域扩张做准备。
钱大妈预计今年下半年进行跨区域扩张,首选的目标市场有两个:一个是华东、另一个是华中。至于最先布局哪个市场,钱大妈高层尚未达成共识。
作为华南地区门店数最多的社区生鲜连锁品牌,钱大妈目前拥有门店数1500余家,其中90%为加盟店。钱大妈跨区域扩张的传言由来已久,但是在去年完成C轮融资之后便没有了下文。
据一位钱大妈加盟商透露,去年钱大妈大规模开店导致门店管理标准缩水,内部组织臃肿,目前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整顿内部管理。数据显示,去年8月底,钱大妈门店数为1000多家,截止到现在,半年多时间门店数暴增500家。
在融资层面,2018年7月被媒体报道完成由启承资本、高榕资本参与的C轮融资之后,钱大妈便再无公开的融资信息。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钱大妈迈出华南的第一脚值得关注,它不仅体现出一个企业的格局和实力,更重要是带给业界提供一个答案:这种在华南市场流行的生鲜经营模式可以复制到其他区域吗?
去年9月6日,《第三只眼看零售》对钱大妈进行报道:钱大妈准备成立前置仓来开展到家业务,并在小区内部投放无人值守的智能货柜,由配送中心、前置仓或者门店对其进行补货,最终打造“仓+店+柜”的高密度购物场景。
当时,钱大妈在已经在广州市20多个小区投放了智能柜。每个小区网点布置四组带有冷藏效果的智能柜,消费者通过扫码识别身份后可以打开智能柜,取货之后扫码支付完成交易,智能柜自动上锁。
钱大妈智能柜陈列商品也是采用晚上七点以后打折出售,最后免费赠送的销售方式,与门店保持一致。钱大妈智能柜每天补货一次,每台智能柜每天可创造200-300元销售额。
而现在,钱大妈却要停止前置仓和无人柜的尝试,给业界传递的信号是,前置仓模式对于钱大妈来说或许行不通。
上述钱大妈加盟商表示,钱大妈把门店开到小区门口,门店本身就可以充当前置仓,没有必要单独设置前置仓。至于智能无人货柜的测试,这位加盟商认为,目前技术还不够成熟,无论是RFID还是通过质量感应来识别商品,成本都比较高,没有办法真正做到无人值守。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钱大妈放弃前置仓和无人货柜的决定值得思考,在叮咚买菜和朴朴超市的“成功案例”背后,一些社区生鲜玩家对前置仓模式跃跃欲试,但前置仓到底是否适合自己,还要谨慎做决定。
钱大妈的另一项重要举动就是对组织架构进行了重新梳理。在钱大妈草创时期,成立了多个项目组来负责不同事务,甚至采用多个项目组共同测试某个业务并进行“赛马制”PK,这使得钱大妈管理架构比较复杂、臃肿。
现在,钱大妈将上述项目组合并、归集为6大中心,分别为人力资源、运营、财务、采购、科技以及供应链中心。举例来说,以前钱大妈的电商业务由好几个项目组同时开展,而现在整合在了一个中心里面。
一个疑问是,采购和供应链业务比较接近,按理说应该合并在一起,钱大妈为何要分为两个中心?上述知情人则表示,钱大妈采购业务已经颇具规模,一年有几十亿的体量,需要独立为一个中心。《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通过组织架构的精简合并,钱大妈总部减少了大约20%的岗位编制。
在精简组织架构的同时,钱大妈在尝试门店层面推行新的合伙人模式。“其实就是员工内加盟模式,不同之处在于,之前的内加盟模式只将分红分配到了店长层面,而现在是包括店长以及一些门店的核心岗位,如刀手,都得到了相应的激励”。上述加盟商表示。
如前所属,钱大妈90%的门店属于加盟店,这使得钱大妈必须保持单店能够盈利,否则加盟商会退出加盟。为了维护加盟商群体的稳定,钱大妈对于新开业的、处于培育期的门店实施了补贴。据上述加盟商估算,一年下来,钱大妈总体补贴金额差不多要一亿元。
据知情人透露,钱大妈跨区域作战设定了华东和华中两个区域。考虑到区位优势和品牌效应,所谓华东和华中其实就是上海和武汉两个城市选其一。
不过,钱大妈董事会并没有决定到底最先进入哪个城市。“上海是争议较大的区域。从市场维度考虑,进军上海具有战略意义,但问题在于,上海竞争过于激烈。最靠谱的办法就是先在上海谨慎试点,如果可行,再大规模铺开”。上述知情人士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社区生鲜品牌进入了短兵相接的阶段,而资本和互联网加速了这一进程。福州起家的前置仓模式社区生鲜品牌朴朴超市计划进入深圳或者武汉,也就是说,不管是在深圳还是武汉,它必然会跟钱大妈要近身互搏。二者的竞争可以理解为,到家的竞争和到店的竞争。
选择武汉或者上海,对于钱大妈而言是两种不同的策略,前者是稳步推进,后者是高举高打。不过,上述加盟商认为,无论如何,钱大妈必将进入上海。
注:文/赵向阳,出处:亿欧网,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