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资讯>数据>上半年安阳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上半年安阳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亿邦动力讯】07月25日消息,河南省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上半年安阳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以下为数据公告原文:
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狠抓工作落实,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运行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初步核算,上半年生产总值117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4亿元,同比下降0.3%;第二产业增加值542.3亿元,增长3.6%;第三产业增加值545.2亿元,增长6%。
一、农业生产稳定,夏粮喜获丰收
今年夏粮总产量为113万吨,比上年增加5962吨,增长0.5%;夏粮播种面积275.6万亩,比上年减少32万亩,减幅为10.4%;夏粮平均亩产410公斤,比上年增长12.3%。今年小麦生长期气象有利条件较多、病虫害发生面积少,为夏粮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工业走出低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
今年第二季度以来,企业快速复工复产,全市工业扭转负增长局面,1-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6月份当月增长5.6%,2-6月累计增速分别为-2.6%、0.5%、0%、1.7%、2.7%,呈现逐步回升趋势。1-6月,全市钢铁行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8%、210.3%、17.8%,对工业增长贡献较大,贡献率分别为34%、37.7%、37.8%。6月份当月粗钢产量增长10%、钢材产量增长2.1%,连续三个月实现正增长。
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快速增长。1-6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8.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0.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其中,新一代信息产业增长23.3%,高端装备产业增长22.3%,新材料增长8.1%。钢铁煤炭产能得到有效控制,新动能加快成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
三、消费品市场平稳,汽车石油销售趋旺
1-6月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6月份当月,限上企业零售额(全口径)增速为12%。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增速为12.2%,住宿和餐饮业增速为7.2%。
汽车和石油销售较快增长是主要拉动因素。汽车零售额占50%左右,6月当月增速为28.6%,1-6月累计持平,上拉全市限上增速13.8个百分点。一是因为部分企业销售的汽车品牌或车款车型适合目前消费需求,销售情况好转;二是因为国5排量7月1日后不可以上牌照,由于厂家允许企业折价销售,所以6月份汽车销售企业对国5汽车进行的清库活动,刺激了消费市场。
四、投资较快增长,新能源项目投资强劲
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4%,比一季度增速提升10.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4%、3.8%、9%,工业投资增长2.9%。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技术改造项目投资高速增长,增速分别为153%、122%。一批风电和新能源汽车项目投资合计达到20亿元,拉动了全市投资快速增长。
五、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工业品价格基本平稳
上半年,安阳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涨幅比一季度扩大0.6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4.1%,衣着上涨2.6%,居住上涨0.8%,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7%,交通和通信下降0.2%,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3.8%,医疗保健上涨2.1%,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3.1%。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畜肉价格上涨10%,鲜菜价格上涨4.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9%,环比下降0.1%。
上半年,全国、河南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均上涨0.3%;全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0.1%,河南省同比上涨1.2%。
六、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6.5%,比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0.2个百分点,三产占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二产;第三产业增长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0%,三产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6%、18.9%,汽车、风电等新能源项目陆续投产,为安阳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税收占比达到74.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总的来看,上半年安阳市经济运行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但也要看到,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安阳市经济结构矛盾仍较突出,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主要体现在:一是与全年目标还有差距,GDP增速相差2.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相差4.3个百分点;二是工业回升基础不牢固,高耗能产业占比仍高达67.6%;三是三产增速回落明显,上半年三产增加值增速为6%,比一季度回落2个百分点。
下半年,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营商环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狠抓各项政策落实落地,推动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一是抓好工业和服务业运行,把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着力增加有效投资。要紧盯项目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眼打基础利长远,加大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储备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切实抓好在建项目,形成有效投资,同时,加快推进拟开工项目准备工作,力争年内开工。三是加强对经济运行分析和调度,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运行。
此外,河南省日前还公布了以下关键数据:
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狠抓各项政策落实,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市GDP总量达到752.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9%,增速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比一季度前移2个位次。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2.41亿元,同比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443.56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286.59 亿元,增长7.1%。
一、主要特点
1.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1%,分别比上年同期、去年全年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内部结构优化,制造业占比提高。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9%,比一季度提高5.5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1.1%。
2、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增长
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成长性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等新型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1.9%、10.6%和36.8%,分别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3.3、2.0和28.2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0.3%,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9.6个百分点。
3、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好
现代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现代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达12.31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0个百分点,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速4.2个百分点。互联网助推信息技术服务业高速增长。1-5月份,全市电信业务总量累计完成50.45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高于全省5.9个百分点。
二、主要行业增长情况
工业生产增速回落。上半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0.1%,比上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2%,比一季度降低4.4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减少0.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增速比一季回落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增长9%,比一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
建筑业贡献率提高。上半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66.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9%,比一季度提高1.3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0.3%,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分别比一季度提高4.9和0.3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169家,同比增加18家,建筑业4大行业类别总产值全面增长,是带动全市建筑业增长的主要原因。
批零住餐稳中有降。上半年,全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共完成增加值60.98亿元,同比增长5.3%,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3%,比一季度降低0.2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速减缓。上半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7.46亿元,增长4.9%,增幅比一季度减缓1.5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公路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11.8 %,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9个百分点;邮政业务总量同比下降0.9%,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4.1个百分点。
金融业低速增长。上半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25.82亿元,同比增长5.3%,比一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5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4%,与一季度持平;前5个月,全市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0.8%,增幅比前2个月回落14.1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增速回落。上半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0.9%,增速比一季度回落9.2个百分点;房地产从业人员增长12.9%,增速比一季度回落6.8个百分点;房地产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19.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6.4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完成13.55亿元,同比增长6%,比一季度回落1.6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2%,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
其他服务业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37.79亿元,同比增长9.2%,高于第三产业增速2.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拉动第三产业增长4.2个百分点。其中: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4%,拉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第三产业增长2.7个百分点;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9%,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拉动第三产业增长1.5个百分点。
三、存在问题
总的来看,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主要指标增速回落,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全年经济下行压力大。
1、主要指标增速回落
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一季度的9.4%回落到8.6%,增幅回落0.8个百分点,在全省的位次由第4位后退至第7位,且与三个地市并列;上半年,参与第三产业增加值核算的17项指标,除非营利性服务业中营利活动营业收入、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项指标增速提升外,其余15项指标增速回落,其中: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88%,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6.5个百分点;财政八项支出同比增长18.2%,比一季度回落7.4个百分点;公路货运周转量增长11.8%,比一季度回落1.9个百分点。
2、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尽管近年来我市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占比逐步提高,但与全国、全省相比三产占比仍然落后。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1%,低于全国(54.9%)16.8个百分点,低于全省(46%)7.9个百分点。工业高耗能行业占比大。目前,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主要依靠高耗能行业增长的拉动。上半年,高耗能行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69.1%,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1.2%,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6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6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加大了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压力。
3、信贷滞后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弱
2016年以来,全市金融机构贷款增速持续低于全省水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801.31亿元,同比增长0.5%,低于全省平均增速16.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8位。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比为57.2%,低于全省18.9个百分点。
-------------------------------------------------
今年以来,三门峡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居民消费品质不断提升,内需潜力得到较好释放,消费品市场呈现出总体运行平稳向好,乡村市场活力增强,传统商品稳定增长,绿色消费、智能消费飞速发展,网络销售热度不减的新特点。
一、消费品市场的运行特点
(一)总体运行平稳向好
今年以来,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始终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消费品市场内生动力增强,运行平稳向好。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居全省各省辖市第4位。其中:6月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01亿元,增长12.8%,增速居全省各省辖市第5位。
(二)乡村市场活力增强
上半年,全市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246.21亿元,增长11.1%,其中城区实现零售额133.93亿元,增长11.3%;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50.24亿元,增长11.9%,乡村市场增速高于城镇市场0.8个百分点,城乡市场协同发展,乡村市场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消费活力持续增强。
(三)传统商品稳定增长
从限上商品零售类值来看,占比较大的五大类商品稳定增长,其中:汽车类增长12.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8.3%,中西药品类增长20.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4.6%,粮油食品类增长15.7%。这五大类商品占全部限上单位零售额比重超过80%,其零售额整体增长速度高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4.5个百分点,为全市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绿色消费、智能消费飞速发展
节能、环保的绿色消费以及引领潮流的智能消费成为引领三门峡市消费升级的主要商品类别。从上半年全市限上商品零售类值来看,新能源汽车增长786.2%,智能手机增长224.5%,可穿戴智能设备增长55.8%,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增长42.4%,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增长19.2%,以上种类的商品零售增速领跑全市限上商品零售增速。
(五)网络销售热度不减
近年来,以网上零售为主的新兴业态快速增长。2015年--2018年,三门峡市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增速分别为5.68倍、20.6倍、46.3%和25.4%。今年上半年,全市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增速为30.3%。限上单位网上零售增速远高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网上销售仍然是热点销售方式之一。
二、消费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限下企业占比过高,限上企业引领作用不强
目前,三门峡市有批发业企业5000余家,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企业仅126家,限上企业占全部批发业企业的比重仅为2.5%左右;有零售业企业近6000家,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198家,限上零售企业占全部零售业企业的比重仅为3.3%左右。从零售额来看,限上企业的零售额仅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5%,限下企业单位总数和销售总量占比过大。受企业规模较小和商品种类单一的局限,限下企业扩容升级缺少信心,小富即安倾向较重,相关部门在引导和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方面措施不多,对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缺少激励机制。
(二)限上企业缺乏合理布局,本地企业对外扩张力度待加强
近年来三门峡市引进外地企业集团力度持续加大,丹尼斯、万达等大企业的入驻,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高端品牌和优质服务,但他们往往占据了全市商业黄金地带,无形中挤压了本地企业的生存空间,如富达超市已停业、千禧商贸近年来增长乏力;美道家超市、华为医药连锁、影苑饭店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局限于在三门峡市本地发展,还没有走出“市门”,对外扩张动力不强。引进的外来商贸企业与优秀本地企业之间缺乏合理的规划、布局,尤其是这些企业多为外地法人在本地的产业活动单位而非法人企业,成为全市限上贸易业统计的制约因素。
(三)新能源汽车销售由热转凉,购买力受充电条件制约
虽然上半年三门峡市新能源汽车出现了增长786.2%的井喷式发展,但4、5、6三个月却分别下降8.0%、29.2%和5.1%。新能源汽车销售由热转凉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7月1日起国五车停止上户,二季度汽车销售企业降价突击销售国五汽车影响新能源汽车销售;更重要的是,当前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充电桩等服务设施极度欠缺,服务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需求,影响了居民的消费热情。
三、促进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工作建议
(一)加大达标企业入库力度,不断提高限上企业占比
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要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单位清查库为蓝本,加大达到规模标准企业的入库力度,加强对零售业、餐饮业这两个支撑零售额增长的主要行业企业经营情况的排查,对于已达到入库标准的企业及时申报入库,对于有潜力正在成长的企业及时跟踪回访,达标后及时纳入限上统计。通过增加限上企业的在库数量和在库规模,进一步提高限上企业的龙头带动与行业引领作用。
(二)积极培育本土商贸企业发展壮大
要通过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加大市场经营主体尤其是限额以上单位的培育力度,以树立标杆企业为抓手,带动三门峡市消费相关行业快速发展。三门峡市的美道家超市、华为医药连锁、影苑饭店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经营思路明晰、创新能力勃发、企业活力不断增强,门店数量和门店规模都不断增大,在市区及各县形成了连锁规模,极具推广价值。一方面,要在全市推广这些优秀企业的发展经验,带动全市本土企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为优秀企业提供学习平台,学习许昌胖东来、洛阳大张实业、南阳万德隆等省内优秀连锁品牌的发展经验,为他们走出“市门”提供支持。通过进一步激发本土优秀企业的发展活力,努力使消费品市场更加繁荣活跃。
(三)尽快完善新能源汽车基础配套设施
以新能源汽车为抓手,以速达电动车为依托,充分挖掘三门峡市汽车消费新的增长点。汽车消费是消费品市场的重要支柱,新能源汽车又是未来节能环保需求的重要承载点,要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全市实际,出台支持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适度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保护居民对新能源车的消费热情,从政策、资金以及基础充电桩配套设施等多方面促进新能源汽车销售。
-------------------------------------------------
今年上半年,三门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2%,涨幅较去年同期缩小0.7个百分点,比全国和全省同为2.2%的涨幅低1个百分点,保持温和上涨态势。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5%,非食品类价格上涨0.6%。食品类价格上涨成为推动CPI攀升的主要因素。
一、CPI总体运行情况
从环比看,上半年全市CPI环比涨幅分别为0.7%、0.4%、0.2%、0.1%、-0.2%、-0.2%。1―3月份受元旦春节、寒冷天气等因素影响,环比连续上涨,4月份之后随着节日因素消退和天气转暖,食品价格的明显回落带动CPI下降。
从同比看,上半年全市CPI同比分别上涨0.5%、0.1%、1.3%、1.6%、1.7%、1.8%。
分类别看,与上年同期相比,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七涨一降。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2.5%、衣着类上涨0.7%、居住类上涨0.8%、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4%、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6%、医疗保健类上涨0.8%;交通和通信类同比下降0.3%(见下表)。
二、影响CPI走势的因素分析
(一)食品烟酒类价格成为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动力
上半年三门峡市食品烟酒类价格累计上涨2.5%,拉动总指数上涨0.76个百分点,是影响CPI上涨最主要的因素。
鲜菜价格居高不下。上半年鲜菜价格上涨7.5%,拉动总指数上涨0.2个百分点。1-2月份受春节效应助推的影响,鲜菜市场需求旺盛,市场供不应求导致鲜菜价格涨幅较快;另外,部分外地蔬菜受购进成本、运输成本、经营成本增加的影响,造成反季蔬菜价格大幅高于上年同期。
鲜瓜果价格强势上涨。上半年鲜瓜果价格累计上涨8.7%,拉动总指数上涨0.14个百分点。其中苹果、梨等水果价格涨势明显。据调查,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去年苹果和梨减产,今年库存不足,加之今年南方阴雨天气较多,时令鲜果市场供应减少。
猪肉价格表现坚挺。上半年猪肉价格累计上涨5.6%,拉动总指数上涨0.13百分点。其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去年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国内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下降,生猪存栏、能繁母猪存栏、仔猪存栏、育肥猪存栏和生猪出栏数量明显较低,全国生猪产能持续下滑,致使猪肉价格上涨;二是受非洲猪瘟及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疫情导致母猪存栏加速产能去化,大量产能被淘汰,养猪行业受到重创,猪肉供应偏紧,加之贸易摩擦后进口量减少,价格开启上涨空间;三是近期猪粮价格有上涨趋势,部分主销区的玉米价格有持续攀升的迹象,且夏季养猪户追肥较多,加上猪掉膘严重,豆粕需求量较大,价格会出现提高,带动猪价上涨。
(二)居住、衣着、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对总指数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居住类价格略有上涨。上半年居住类价格累计上涨0.8%,拉动总指数上涨0.13个百分点。上涨的主要原因,随着三门峡市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居民对居住类的要求日益提高,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进一步扩大,居住价格随之进入上升通道;二是近年来,受土地、人工费、建筑原材料等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商品房建设成本增加,成为支撑房价上涨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衣着类价格有所上涨。上半年衣着类价格累计上涨0.7%,拉动总指数上涨0.08个百分点。其中,服装价格上涨0.8%。导致衣着类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人工成本上涨,人工成本的涨幅大概在10%至20%左右;二是经营场地租金上涨,近年来商场的租金随着商业地产的升温也在不断上涨,这些都会最终反映到服装的价格上;三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以上三方面因素推高了服装制造成本,从而导致衣着类价格上涨。
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温和上涨。上半年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累计上涨0.6%,拉动总指数上涨0.07个百分点。近年来,受经营场地租金、人员工资持续上涨的影响,各类培训机构经营成本增加,教育培训费用随之上涨。
三、下半年物价走势判断
近期随着气温回升,应季水果上市量逐步增加,价格将逐步下降,苹果、梨等高价水果预计后期价格将随着应季水果批量上市逐步回落至合理区间;受季节因素影响,随着鲜菜大批量上市,鲜菜供应充足,价格趋于平稳;受生猪供应收紧,猪肉供求关系改变的影响,预计猪肉价格将继续上行;随着暑假的来临,旅游、课外培训价格可能会有所上涨。综合判断全市三季度CPI仍呈温和上涨态势。
【本文来源:本文摘编自公开信息,由亿邦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Ebrun Go整理输出,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错漏欢迎联系run@ebrun.com 沟通处理,如转载,请注明源头,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