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资讯>数据>1-8月份山西省经济运行情况
?? 1-8月份,全省工业、投资、消费、财政保持稳定增长,支撑要素平稳增长,市场物价温和上涨,全省经济保持总体平稳发展态势。
【亿邦动力讯】09月19日消息,山西统计信息网公开数据显示:1-8月份全省经济运行情况。
以下为数据公告原文:
1-8月份,全省工业、投资、消费、财政保持稳定增长,支撑要素平稳增长,市场物价温和上涨,全省经济保持总体平稳发展态势。
一、工业
1-8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4%,其中,煤炭工业增长5.9%,非煤工业增长7.0%,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9%,超过煤炭工业5.8个百分点。8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0%。
工业新动能加速增长。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5%,较1-7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汽车产业增长18.3%,重型装备制造业增长13.4%。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加快。全省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0%,加快1.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6%,加快0.9个百分点。部分工业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80.6%,光伏电池增长33.0%,铁路机车增长32.1%。
用电量货运量平稳增长。全省全社会用电量1499.7亿千瓦时,增长6.2%;其中,工业用电量1134.9亿千瓦时,增长4.8%。太铁货运量48391.7万吨,增长7.5%;公路货运量83842万吨,增长10.2%。
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回落。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1.1%,涨幅较1-7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9%。
企业营业收入较快增长。1-7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1876.2亿元,增长8.0%;实现利润766.8亿元,下降0.4%。
二、投资
1-8月份,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4.6%,降幅较1-7月份收窄7.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7%,收窄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3.7%。
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6.5%。
工业技改投资较快增长,占比提升。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3.3%,占全省工业投资比重36.2%,同比上升5.2个百分点。
三、消费
1-8月份,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81.1亿元,增长7.8%。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428.2亿元,增长1.0%。
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额增长加快。全省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烟酒类商品分别增长7.6%、5.4%。高端智能类消费强劲增长。全省智能家电和音响器材增长33.6%,智能手机增长29.9%,新能源汽车增长1.7倍。升级类产品快速增长。全省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和中西医药品类消费分别增长15.7%、13.5%和12.6%。
网络消费快速增长。全省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中,网上商品零售额36.0亿元,增长30.5%,同比加快3.3个百分点。
旅游业保持快速增长。全省旅游总收入5423.8亿元,增长21.2%;接待入境过夜人数47.6万人次,增长6.2%;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56868.7万人次,增长20.9%。
四、财政和金融
1-8月份,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48.8亿元,增长8.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15.1亿元,增长16.8%。
8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8172.7亿元,比年初增加2820.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7320.8亿元,比年初增加1953.9亿元,
五、物价
1-8月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涨幅与1-7月份持平。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4.7%,衣着上涨1.5%,居住上涨2.1%,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3%,交通和通信下降0.9%,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3.2%,医疗保健上涨2.1%,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1%。
六、就业
1-8月份,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3.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95.3%,同比增加5.6万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91.6%,同比增加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控制在4.2%目标以内。
此外,山西省日前还公布了以下关键数据: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首这7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共和国阳光的沐浴下,忻州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不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孜孜以求,久久为功,负重爬坡,后发争先,全市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全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实现了重大跨越。
(一)经济增长总体加快,进入换挡提质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忻州市综合经济实力逐年增强。1952年忻州市生产总值仅为1.5亿元,2018年达到989.1亿元,是1952年的659.4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6.3%。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呈现出总体加快的态势。改革开放之前(1952-1978年),全市GDP年均增长3.7%;改革开放之后(1978-2018年),全市GDP年均增长7.9%,速度快于改革开放之前4.2个百分点。2001年撤地设市之后(2001年-2018年),全市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GDP年均增长10.2%,速度快于改革开放以来平均速度2.3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年-2018年),全市经济进入换挡提质的新阶段,增速较之前有所放缓,GDP年均增长6.6%。
人均GDP不断实现新突破。1952年我市人均GDP仅为89元,1992年突破千元大关,2008年突破万元大关。2018年人均GDP达31209元,是1952年的350.7倍。
(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忻州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致力于在经济发展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产业构成形成新的格局,全市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得到很大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伴随着忻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忻州三次产业结构经历了一个由“一产主导”向“二三产业协同驱动”的演变过程。1952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为76.4:2.6:21.0,是典型的农业经济。1989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4.3:40.2:25.5,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呈“二一三”布局,表明忻州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991年调整为24.4:38.2:37.4,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呈“二三一”布局。2016年调整为8.8:44.1:47.1,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呈“三二一”布局。2018年的服务业占比从2017年的43.3%上升为44.7%,表明忻州服务业正在逐步发展成为经济主体。
(三)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在经济大步发展的同时,财政收入规模大幅增长,支出结构日益合理,有效发挥了宏观调控功能。1949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仅为201万元,1984年突破亿元大关;2002年突破10亿元大关;2011年突破百亿元大关;201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64.6亿元,是1949年的8189倍,年均增长13.7%。2018年全市一般财政预算支出313.8亿元,是1949年的9.8万倍,年均增长17.8%。
二、农业生产全面进步,农村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70年来忻州农业曲折发展,在实现有限资源基础上,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强农政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忻州农业发展,不仅见证了农业改革开放的显著成就,也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
(一)农牧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201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94.1万吨,比1949年(35.7万吨)增长4.4倍,年均增长2.5%。2018年全市生猪存栏46.4万头,是1949年6.1万头的7.7倍,年均增长4.2%。牛存栏16.4万头,是1949年8.6万头的1.9倍,年均增长1.3%;羊存栏236.8万只,是1949年66.1万头的3.6倍,年均增长2.6%。1949-2018期间,肉类总产量年均增长5.8%,园林水果产量年均增长2.9%。
(二)农村经济持续加快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0.87亿元(当年价,下同)逐年快速增长到2018年的132.76亿元,年均名义增长率达7.6%;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总产值增速达9.5%,是改革开放以前增速(4.9%)的1.9倍。其中,农业产值、林业产值和牧业产值分别达6.6%、11.2%和9.5%。新中国成立以来忻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各项构成年均6.0%以上的增长,创造了忻州农业发展的奇迹。
三、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忻州市工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全市在工业化进程中着力培育煤炭开采、黑色金属矿开采、有色金属、通用设备制造、电力、热力和生产供应等产业集群,在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
在工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以及生产装备技术改造的共同作用下,主要工业产品种类与建国初期的主要产品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种类达到40多种。从主要产品产量看,2018年,原煤产量6241万吨,是1949年18万吨的346.7倍;发电量373.7亿千瓦小时,是1949年6万千瓦小时的62.3万倍;焦炭产量239万吨,是1954年3万吨的79.7倍。洗煤、铁矿石原矿量、铁矿石成品矿、氧化铝、法兰等支柱行业产品产量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少至多的飞跃。
(二)新能源发展日新月异
近年来,我市新能源利用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多样化的进程,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能力日益壮大。从2010年起,我市新能源得到长足发展。2010年全市新能源发电量仅为0.2亿千瓦时,2018年,全市新能源发电量达44.9亿千瓦时,比2010年增长223.5倍,新能源发电量占全市发电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0.1%提高到12.0%。
(三)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70年来,忻州工业经济在生产快速扩张的同时,经济效益也持续提升,总体保持较高水平增长,运行质量持续改善,提质增效成果明显。2011-2018年期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由587.3亿元、121.8亿元增至719.5亿元、134亿元,企业提质增效成果明显。
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态势良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飞速发展,投资规模、结构和成效,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有力的推动国民经济发展。1949至2018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77.8亿元,年均递增17.4%,极大的增强了忻州的经济实力。
(一)投资结构稳步调整,拉动效应显著增强
2018年三产投资结构为7.9:48.0:44.1。改革开放初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占GDP 的比重为16.4%,到2000年达到23.6%,2018年升至49.9%,投资规模的显著增加有力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忻州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立于1987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变化,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1987-2018年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82.8亿元,年均增速为37.0%。
(三)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70年经历了从无到有快速发展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只有少量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私营建筑队和个体建筑业劳动者,经过不断发展,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从1998年至2018年,全市建筑业企业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02.2亿元,年均增速为15.9%,有力的拉动经济增长。
五、商贸领域繁荣活跃,对外贸易活力增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忻州消费品市场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市场供求格局和流通主体发生了重大转变,并朝着优化方向发展。
(一)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
随着市场主体多元化,商品供应不断充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消费品市场运行呈现出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态势,市场保持着繁荣活跃的景象。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90.2亿元,与1949年相比增长了1939倍,平均每年增长11.6%。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由1949年的0.1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33亿元,年均增长11.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由166万元增加到56.4亿元,年均增长12.5%。城市商业综合体迅速兴起、网络零售额快速增长,都将成为全市贸易新的增长点。
(二)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壮大
全市充分发挥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等优势,积极实施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空间,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全市外贸形势总体趋好。全市进出口总额由1995年的230万美元发展到2018年的26139万美元,年均增长22.8%。
六、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较快增长,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较快提高,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341元,比1978年增长98.1倍,年均增长12.2%;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302元,比1978年增长124.8倍,年均增长12.8%。城乡居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2018年,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为19435元,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为68.6%;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为3649元,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为44%;城镇居民转移净收入为4255元,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为15%;农村居民转移净收入为1362元,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为16.4%;城乡居民的财产净收入从无到有,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2018年,城镇居民的财产净收入占比6%,农村居民占5.8%。
(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在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推动下,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逐步转入充实阶段。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245元增加到2018年的14595元,增长58.6倍,年均增长10.8%;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57元增加到2018年的7291元,增长126.9倍,年均增长12.9%。人均消费水平逐年提高,享受性、发展性消费支出成为家庭消费的亮点。
七、人口数量平稳增长,就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发展呈现积极变化,劳动就业取得显著成绩。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历史性转变,城镇化率步伐加快
常住人口平稳增长,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317.2万人,比1949年增加了167.4万人,年均增长1.09%。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传统型”向“现代型”演进,实现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态势,2018年人口出生率9.73‰,与1949年的34.4‰相比,下降了24.67个千分点;死亡率 6.65‰,与1949年的15.7‰相比,下降了9.05个千分点;自增率3.08‰,与1949年的18.7‰相比,下降了15.62个千分点。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2018年城镇常住人口161.63万人,是1949年的19.71倍;全市城镇化率50.95%,比1949年的5.47%提高了45.48个百分点。
(二)就业人员显著增加,就业结构变化巨大
全市就业人员从1949年的58.06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168.35万人,增长1.90倍,平均每年增长1.55%,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忻州市城镇就业比例迅速上升,城乡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比例从1949年的86:4.9:9.1调整到2018年的39.2:19.4:41.4。其中二、三产业发展迅猛,尤其是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较高,已逐渐成为就业主力,对增加就业机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履坚实
(一)立体化交通体系初步建成
1949年,忻州的公路通车里程只有179公里。截止201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757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91公里。2015年五台山机场正式通航,忻州进入航空时代。2017年灵河高速开通,忻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2018年大西高铁原太段正式通车,忻州进入高铁时代。2019年朔准铁路开通,忻州实现了县县通铁路。四通八达立体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为全市开放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2018年,全市卫生机构由1949年的14个增加到4661个,增长332倍;其中医院由1949年的8个增加到110个,增长12.8倍;实有床位由1949年的17张增加到13323张,增长782.7倍;卫生技术人员由1949年的86人增加到14470人,增长167.3倍。
(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通过70年的努力,全市初步形成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配套的教育体系。2018年,全市各类学校共有1150所,在校生达44.5万人。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0%,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4%。
(四)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全市单位GDP能耗整体呈现下降态势。“十一五”时期,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5.9%,超出目标值0.9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1%,超出目标值2.1个百分点;2016年-2018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1.1%,完成“十三五”目标的72.4%。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前行,70年春华秋实,70年继往开来。现如今,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的忻州市正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忻州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力同心,对标前行,不断拓展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谱写壮丽的忻州篇章。
-------------------------------------------------
峥嵘岁月,与国同梦。70载春秋,河东运城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引领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在革故鼎新中奏响了从落后到繁荣,从封闭到开放,从贫穷奔小康的壮美华章,运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新发展理念,以“走进新时代 建设大运城”为总抓手,聚焦实体经济,推进转型发展,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开创了大运城建设新局面。
一、70载春华秋实,从积弱到壮大,全市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成立初期,饱经忧患的运城像全国大多城市一样百废待兴,经济实力十分薄弱。1949年,全市生产总值仅为1.4亿元,1978年达到9.4亿元。自此,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运城在冲破思想牢笼解放生产力和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摆脱了工业发展不足,服务业薄弱的局面。2000年运城撤地设市,开启了河东发展的快车道,国民经济连上新台阶,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性。
1949-2018年主要年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速
1995年全市生产总值跨过100亿元,2006年跨过500亿元,2011年跨过1000亿元大关,2018年突破1500亿元达到1509.6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1949年增长234.6倍,年均增长8.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断提高,由1949年77元增长到2018年28229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8年达到了80.7亿元,比1949年增长903.2倍,年均增长10.4%。
1949―2018年主要年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二、70载革故鼎新,从单一到多元,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运城市产业基础十分薄弱,种植业占比大,工业生产技术落后,服务业发展缓慢,是典型的农业主导型产业结构。70年来,全市经济结构实现重大变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化水平逐渐提高,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始终将结构调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一)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三产成为新引擎
1949-2018年主要年份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占比
1949年,运城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91.4%,二、三产业占比仅为3.4%和5.2%。此后,随着“重点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大力实施,全市工业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生产力迅速解放,1991年,二产占比首次超越一产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一主导地位延续了长达24年。近年来,随着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第三产业逐渐占领半壁江山,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4年,三产占GDP比重达42.3%,成为全市第一大产业。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占比为15:36.8:48.2,三产占比较1949年提升了4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7.5%,主导地位日益显著。
(二)农业基础地位稳固,生产能力快速提升
70年来,全市农业从单一种植逐渐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1949-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4亿元增加到457.2亿元。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44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286.6万吨,增长了5.5倍;水果产量由1949年的2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592万吨,增长295倍;肉类产量由1978年的2.3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21.9万吨,增长8.6倍。
近年来全市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完善农产品后端销售网络,现代农业建设迈出可喜步伐。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提升,2018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97万千瓦,比1955年翻了11番。
1949-2018年主要年份全市粮食总产量
(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制造业迅速崛起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工业企业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以生产粗加工品为主,工业经济十分落后。194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仅有445万元,占GDP比重仅为3.2%。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工业经济加快增长。1991年全市二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首次超过一产,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至34.1%; 2018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3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49年的9196.8倍,年均增速达14.1%。2018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1.1%,位居全省前列。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全市粗钢、生铁产量分别由70年代初的0.1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1306.4万吨和1184万吨,翻了13番;焦炭产量由1980年的2.4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1199.8万吨,增长498.9倍;化肥产量由1973年的0.1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78.4万吨,增长783倍;发电量由1954年的0.1亿千瓦时增加到2018年的187.2亿千瓦时,翻了10番。
(四)服务业较快发展,市场活力不断激活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服务业发展十分缓慢,194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仅有722万元,1970年突破亿元达到1.1亿元。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市服务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迈上700亿台阶,达到72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1874.3倍,年均增长11.5%。从行业看,以商贸、餐饮、运输等为主的传统服务业繁荣活跃,现代物流、旅游、文化、房地产、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兴起。2018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达到111.1亿元,按现价计算是1949年的1.3万倍;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达127.1亿元,是1949年的2949倍。
金融业不断发展。2018年末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完成89.9亿元,占GDP比重为6%,成为全市新兴亮点行业。2018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278.8亿元,比1949年翻了20番,年均增长22.6%。各项贷款余额1157.2亿元,比1949年翻了18番,年均增长20.7%。
旅游业蓬勃兴起。70年来,以历史文化为魂、自然生态为补充的旅游业不断发展。2018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359万人次,比1987年增长了275.8倍;2018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705.9亿元,与1987年相比翻了17番;旅游外汇收入1041.1万美元,与1987年相比增加了103.1倍。
(五)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以农业人口为主,城镇化水平较低。1949年,全市常住人口180.6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5万人,城镇化率仅为5.26%。改革开放以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等政策的推动下,全市城镇化步伐加快。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为535.9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269万人,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0.2%,比1949年提高了44.94个百分点。
1949―2018年主要年份全市城镇化率
三、70载建设改造,从简陋到精良,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新中国成立70年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在时代的潮流中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公共设施、公共工程和交通运输设施显著改善。投资总量不断扩大。194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为120万元,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全市投资累计完成10518.3亿元,超过1万亿投资,年均增长16.8%,为全市经济发展积蓄了强大的内生动力。交通运输建设日臻完善。70年来,全市交通网络日趋完善,中心城市到各县市的“一小时”经济圈已经形成;高速公路、民用航线等现代化交通运输设施从无到有,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交通格局已经形成。2018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5802公里,比1971年增长11649公里,增长2.8倍;全市公路密度达111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达603公里。2018年公路货运量16076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396亿吨公里,与1956年相比年均增长16.9%和21.1%。全市民用车辆拥有量114.9万辆,比1988年增长51.2倍。民航发展突飞猛进,运城机场2005年建成通航时,仅有五个城市的航线,到2018年总航线已达33条,通航城市已达34个国内外城市。航空客运量由2005年的8万人增长到2018年的205.3万人,增长24.7倍;航空货运量由2005年的220吨猛增到2018年的0.51万吨,增长21.7倍。
邮电通信飞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通信设备和通信方式十分落后,改革开放以后,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市邮政、快递、移动宽带业务得到迅速发展。2018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39亿元,比1950年(29万元)增长47930倍,年均增速17.2%。2018年全市邮政函件业务95.5万件,包裹业务2.8万件,快递业务量3651.1万件。2018年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03.5万户,其中,移动电话474.8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94.9部/百人。全市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37万户。
城市功能不断提升。新中国成立70年,全市中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从一个小县城发展为一个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地级中心区,目前路网、绿化、亮化、景观、管廊、垃圾处理等城建重点工程正在全面铺开,盐临夏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心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完善。垃圾处理厂从无到有,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100%;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0%上升到2018年的94.1%;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5年的22.13%上升到2018年的37.2%。
四、70载阔斧改革,从计划到市场,内外贸协同壮大,新消费模式不断涌现
1949―2018年主要年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消费市场日益繁荣,消费新模式日新月异。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优先发展生产资料行业,消费市场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市场随着经济的繁荣而日益兴旺,连锁超市、专卖店、仓储式商场等竞相发展,城市商业综合体不断增加,消费品市场日益发展壮大。194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0.4亿元,此后平均每年以11.6%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1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2.3亿元,是1978年的208.5倍,1949年的1980.8倍。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的带动下,全市消费商品类别不断升级。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等升级消费类商品持续较快增长。
外贸市场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紧抓对外开放的政策,积极“引进来”,不断提升对外层次和水平,实现进出口贸易从小到大,外贸市场迅速发展。2018年,全我市进出口总额达11.7亿美元,是1995年的62.7倍,年均增长19.7%。外贸总量在全省稳居第二名。2018年,与运城有贸易往来的主要国家和地区达65个。
五、70载励精图治,从贫穷到小康,人民福祉持续改善
居民收入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居民收入很低,如今百姓过上了脱贫奔小康的日子。2018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2232元,是1950年的167.3倍;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104元,比1984年增长了61.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16元,比1955年增长329.8倍。1950年我市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仅为0.15元,2018年达到了31521元,翻了17番。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从以吃穿用为主到转向注重精神文化消费。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4.3%,比1984年的45.4%下降了21.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6.3%,比1983年下降了31.3个百分点。
1991―2018年主要年份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55―2018年主要年份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打响脱贫攻坚战,全市锐意推进脱贫工作,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摘掉了“帽子”。截至2018年末,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由2014年34.1万人降为2.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8.1%降至0.55%,历经数载,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十八大以来,全市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项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2018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人数分别为49.4万人和34.6万人,分别比2001年增加了29.3万人和11.1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61.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283.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21.6万人。
六、70载发展创新,从落后到进步,新动能实现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运城市科研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创新发展稳步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法人单位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1亿元,是2005年的11倍,年均增长22.1%;R&D经费占GDP比重为0.85%,比2005年提高0.64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受理发明专利权申请量689件,是2010年的5.4倍。2018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9%和15.5%;全市限额以上单位网络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8.2%。
七、70载不遗余力,从滞后到全面,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经济社会发展日趋协调,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教育事业成效显著。全市普通高等院校由1949年的无到2018年的7所,实现了教育质量的突破;2018年各类中等职业学校45所,普通中学318所。 2018年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达53351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44059人,比1949年增长44.8倍;普通中学在校生252492人,比1949年增长162.4倍。全市小学、初中毛入学率均达到了100%。医疗卫生长足进步。2018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438个,比1949年增长154.4倍;卫生技术人员30930人,比1949年末增长56倍;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3454张,比1949年增长445倍。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都有了显著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了全面改善。
文化事业成果丰硕。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指引下,文化事业实现快速发展。2018年,全市共有馆藏图书150.5万册,博物馆23个,文化馆13个,比1949年增长85.7%。2018年全市拥有广播电视台13座,有线电视用户43.3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8.8%,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9.4%。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高了全民文化素质,有效提升了文化软实力。
70年励精图治,河东大地沧海变桑田。回看70年壮阔画卷,有骄傲、有自豪,也有继往开来的责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以大运城建设为总抓手,以一区五带规划为蓝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高质量发展、转型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积跬步而至千里,不断实现河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创大运城更加辉煌美好的明天。
-------------------------------------------------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70年从无到有,70年旧貌换新颜。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华民族从战乱纷争的旧时代跨入了和平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晋中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经济实力不断攀升,经济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晋中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
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的新巨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不同阶段实行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政策,经济水平逐年提高。2018年晋中市地区生产总值1447.6亿元,较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148.0倍,年均增长7.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910元,增长66.8倍,年均增长6.6%;财政收入150.8亿元,增长2385.3倍,年均增长11.9%。
(一)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稳定程度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晋中市经济增速最快的为1958年的32.9%,最慢的为1961年的-19.6%,波动值为52.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4.8%。改革开放至晋中撤地设市前的20年间,经济增长最快速度为1984年的20%,最慢的为1981年的0.1%,波动值为19.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9.8%。设市以来的20年间,经济增长的最快速度为2007年的16.3%,最慢的为1999年的2.9%,波动值为13.4百分点,年均增长10.1%。
(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创新高,经济发展站上新起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晋中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有118元,1978年337元,1999年4551元,到2018年,达到42910元,较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42792元,较改革开放前增加42573元,较设市前增加3835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70年年均增长6.6%。201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合6406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晋中市已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正在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二、经济结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
(一)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由“一三二”向“三二一”迈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晋中市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方式越来越全面、协调,可持续性不断增强。70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9%,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3.1%、10.7%、9.8%。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构成为7.9:47.5:44.6,与1952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55.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提升30.9个、24.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三二”向“三二一”模式迈进。
(二)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乡结构由城乡二元发展转变为城乡统筹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建立并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城乡分割严重,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70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晋中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亦取得突破。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近年来,晋中市以太原都市区建设为引领,积极推进中部盆地城镇集群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品质,优化城市环境,兴建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修建工人文化宫广场、晋商公园、潇河公园和社火公园等。同时,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建设,努力提高农民收入,使部分农民通过转型、转化进入城镇,成为城市的新生力量。2018年末,全市城镇人口187.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5.4%,较1949年提高46.1个百分点,年平均提高0.67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升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6年末,全市99.9%的村通公路,94.3%的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100%的村通电,99.9%的村通电话,58.8%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80.1%的村通宽带互联网;82.2%的乡镇、67.8%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农村基本社会服务逐步健全。2016年末,全市95.8%的乡镇有幼儿园、托儿所,99.2%的乡镇有小学,98.3%的乡镇有图书馆、文化站,81.4%的乡镇有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100.0%的乡镇有医疗卫生机构,100.0%的乡镇有执业(助理)医师,84.6%的村有卫生室,38.2%的村有执业(助理)医师;全市35.9%的村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2.2%的村有营业执照的餐馆。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稳步推进。2017年,全市进一步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及养老保险制度,做到“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基金管理”六统一政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形成。
(三)经济主体发展多样化,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相适应,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公有制实现形式逐步多样,非公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所有制形式日趋多元。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初期,全市310户工业企业中,全部为国有和集体企业。2018年,全市57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有3户,共占0.24%,其余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分别为177户、366户和24户,所有制形式日趋多元。
民营经济长足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以介休安泰、三佳、晓山“三大户”兴起为标志,全市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率先走在全省前列。2018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为868.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60%,比全省高11.5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民营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99.5%、65.9%、46.7%。2018年,出台《晋中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二十五条》,从支持、受惠、服务三方面帮扶支持民营企业,以更优的政策、更好的营商环境,让民营经济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供给能力得到提高,商品和服务实现从短缺到丰富的巨大转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逐渐增强,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不断增加,70年来,商品由短缺到充裕,服务由单一到丰富,大大提高了社会供给能力。
(一)农产品供给解决了温饱问题,也为工业化快速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产量,不仅成功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实现了生活水平质的提高,而且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农产品产量稳定提高。2018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79.7万吨,连续7年稳定在160万吨以上,是1949年的5.2倍。其中玉米产量165.7万吨,较1949年增长23.5倍。蔬菜产量176.4万吨,较1949年增长17.2倍。肉类总产量23.6万吨,较1980年增长12.2倍。禽蛋产量16.8万吨,较1980年增长46.3倍。园林水果产量22万吨,较1949年增长11.6倍。小麦27355吨。
种植业内部结构向高产、高效调整。粮食比重稳中略降,2018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占全部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8.0%,较1978年略下降1.6个百分点;棉花、油料比重明显下降,其播种面积比重由6.9%下降至0.6%,下降6.3个百分点;蔬菜比重大幅提高,其播种面积比重由3.8%提高为13.1%,提高9.3个百分点。
(二)工业产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经济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工业累计完成投资4156.2亿元,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工业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201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566.3亿元,较1949年(0.3亿元)现价增长1886.7 倍,年均增长11.6%。
传统产业不断壮大。工业产品从原煤、纱、布等几种产品增加到几十种产品,现代化的规模生产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特别是1999年设市以来,实施了“工业兴市”的战略部署,工业率先发展,取得明显效果。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1949年相比,原煤产量由33.6万吨增加到8840.8万吨,增长262.1倍;发电量产量由5.5万千瓦小时增加到221.8亿千瓦小时,增长40.3万倍;生铁产量由0.075万吨增加到233.5万吨,增长3112.3倍;焦炭的产量由1.5万吨增加到1188.8万吨,增长791.5倍。
中高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18年12月18日,全省唯一的轿车生产企业吉利汽车晋中公司第20万台车下线,标志着全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于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崭新活力。2018年,全市汽车产量10.35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3.99万辆。特别是“十三五”以来,随着“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吉利汽车、东方希望、晋能光伏等技术含量高、对全市带动作用强的新兴企业相继建成投产。2018年生产光伏电池51.7万千瓦、氧化铝167.9万吨。2018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3%。
(三)服务业长足发展,实现了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到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晋中市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战略重点,积极推进和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消费形态由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餐饮收入增速高于商品零售。2018年,餐饮收入达到45.1亿元,特别是快餐、特色餐饮及餐饮配送及外卖送餐服务近几年发展较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销售从无到有,2018年全市12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单位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销售商品或服务,电子商务金额达37亿元。旅游服务消费较快增长。2018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数9815.6万人,旅游总收入迈入千亿元行列,达到1013.9亿元。
消费结构由基本生存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近几年印象城、万达广场、天美杉杉奥特莱斯等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落成,为全市商业流通市场注入新活力。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6.3亿元,较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3073倍。2018年,全市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达到13921万元、7204万元、5658万元,特别是汽车类销售额达到40.3亿元。
四、人民生活稳步攀升,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质极度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生活水平较新中国成立初期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
(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结构逐年优化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也不断增强。2018年,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170.8万人,较1949年增长318.9%。其中,在岗职工人数为32.98万人,较 1949年增长9.27倍。70年来,从事第一产业人数比重明显下降,从事第二、三产业人数显著提升。2018年,全市从业人员第一、二、三产业构成比例为37.22:19.24:43.54,与1952年相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48.7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16.41个、32.31个百分点。
(二)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储蓄存款不断增长
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9年的1016元增加到32947元,增长31.4倍,年均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8年的53元增加到13394元,增长251.7倍,年均增长9.6%。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到57777元,较1978年增长2005.1倍。
(三)居民住房面积增加,居住条件极大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89年末的8.9平方米扩大到2018年末的35.0平方米,且住宅的配套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83年末的12.9平方米扩大到2018年末的36.3平方米。居民住房从平房到楼房、再到人车分离、带电梯的小区,居住环境从简陋到舒适发生质的变化。
五、科教文卫体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出现协调进步
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全市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从空白到取得长足进展的70年,是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发展和巩固的70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的70年。
(一)科技事业实现大跨步。晋中加大科技领域的资源配置,高技术制造业及科技相关服务业等的投资占比不断上升。2017年,全市研发经费78160万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61%,开展产学研合作企业比重6.0%。90年代设市以来,坚持实施“科技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增加了科技投入,促进了全市各领域科技进步及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2018年,全市专利申请受理2584项,其中发明专利受理627项;专利授权1528项,其中发明授权93项;有效发明专利580件;全市有高技术产业141家,省级众创空间达到19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2018年,市科技馆正式免费向公众开放。
(二)教育事业展现大成效。学前教育日益受到重视,2018年全市幼儿园有597所,在园幼儿为10.7万人,而1949年仅有在园幼儿60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效显著,2018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1%,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9.82%,较1949年明显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迅速,2018年全市高等院校17所,全日制在校学生达到19.4万人, 而1950年仅有在校大学生168人。
(三)文化事业出现大繁荣。到2018年,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75个,公共图书馆1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2206千册。文物保护单位1054个,剧场(影剧院)39个。连续成功举办多届晋商文化旅游节、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知名品牌《又见平遥》自2013年首演至今,已累计演出4600余场,观演人数308万人次,演出收入达4.7亿元。特别是近年来加大文化项目投资,建成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和科普场所,提升了城市品位,满足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
(四)卫生事业取得大进步。市县两级医疗、疾病防疫、妇幼保健等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2018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767所,较1949年增加3761所;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7129张,较1949年增加17038张;卫生技术人员19319人,较1949年增加17679人。拥有三级医院3家,二级医院26家,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1个。在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人数增长的同时,实现了医疗素质水平的同步提升。
(五)体育事业获得大发展。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日渐丰富。到2018年6月,全市11个县(区、市)公共体育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借承办全国二青会手球项目契机新建的晋中体育馆副馆,将在赛后得到充分利用,有效增强体育健身设施的供给。体育品牌赛事成为新名片。山西榆社云竹湖休闲旅游垂钓节及环湖山地自行车赛,已持续举办十余届,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赛事。晋中百草坡全国山地自行车赛、乌金山李宁国际滑雪公开赛、山西太谷国际形意拳交流大会、中国国际柔力球大赛等赛事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不仅塑造了晋中美好形象,同时也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群体活动异彩纷呈。近年来,从农村到城市,足球赛、健步走、马拉松、武术、柔力球、乒乓球等一系列群从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以不同形式组织开展起来,描绘了一幅幅运动晋中、健康晋中、活力晋中的美妙画卷,体育正在成为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一环。
70年成果丰硕,70年成就非凡。新中国成立70年来,晋中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果,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当前,晋中市和全省一样正处在“两转”基础上拓展新局面的关键期,诸多重大发展机遇叠加,转型动能加速集聚,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决战转型综改主战场、争创乡村振兴示范市、建设能源革命先行区、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四个目标”,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走出具有晋中特色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新路,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注:本文以1949年数据为基期、2018年为报告期计算;1949年没有数据的指标采用最早年份出现的该指标数据。
【本文来源:本文摘编自公开信息,由亿邦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Ebrun Go整理输出,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错漏欢迎联系run@ebrun.com 沟通处理,如转载,请注明源头,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