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资讯>观察>每天上班都想离职?怎么破?
只要不停止折腾,一切皆有可能!
总有人在说,觉得自己上班太难了。
每天都有离职的心,有时候甚至都准备好提离职了,可话到嘴边又说不出来了,总是下不了决心。
上班就像上坟一样,收到工作群艾特自己的的消息就本能产生排斥;收到邮件就像接了个炸弹,恨不得马上扔掉;接到电话和会议邀请,更是恨不得马上请病假;还时常碰到甩锅的同事和刁钻的领导,办公室政治堪比美国大选。
更让人绝望的是,每天做着毫无价值的事,看不到希望。每到扛不住想走的时候,想想下个月的房租,还是收起了那颗纠结已久的心。
每天上班挤地铁挤公交,中午在公司楼下吃着 20 元以内的午餐,晚上加完班回去最想见到的就是床,也只能靠刷刷朋友圈和抖音来排解下内心的疲惫。
碰上加班,无法按时吃饭搞坏了胃,没有时间锻炼消耗了身体,回去晚但第二天还得早起,带着疲惫继续开始第二天的循环。
就像高三冲刺一样,每天重复着昨天的标准动作。高三至少还有高考解放那一刻,那工作呢?
――这是很多人的现状,也是这个时代的现状。
上班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唯一选择,没有单位、没有公司、没有工资,就没有安全感。房贷、车贷、养家糊口的重任,加上年龄的现实,让很多人都忍受着上班带来的压抑,但又不得不咬牙坚持。
没办法,没有其他选择。
我曾经也是个上班族,但后来我选择换一种方式来工作和生活。所以我成了一个自由人,一个自由且不远离工作的独立价值个体。
我依然在做产品、做项目;同时我也在写作、在出书、在上课、在经营着一些事情。在我看来,这种方式是我做出的一个新的尝试,如果它可持续,那就可以把它变成事业。
说白了,虽然不上班,但我还得工作,我还得赚钱,我还得为自己持续增值。
对于不想工作的人,究其根本,其实并不是不想工作,而是不想以当下这种形式来工作。
很多出来创业的人,也并不是在原公司干得多好,而是觉得受限制、受压抑,加上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力,所以想通过创业为自己提供一种新的工作方式。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很多人排斥上班呢?
这里我总结了几条。
当我们从学校毕业进入职场,都抱着一个要干一番大事的愿望。可事与愿违,还没等大展拳脚,却发现人间与象牙塔差异如此巨大。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工作内容
原本以为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大干一场,到了公司后就是发邮件、整理会议纪要、每天开会、每日撕逼。
好不容易有时间有机会沉下心来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结果上面说项目调整,原本的项目取消,需要投入到新的项目中去。
做的事情不取决于自己的想法,都来自上层意志或者需求方的强势,总觉得是在做一些毫无价值的事。
这种不以自我意志为转移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消磨了普通人的信心和耐心。
当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时,自然产生排斥心理。
理想的工作内容和现实要做的事情之间的差异,让很多人产生了不平衡心理,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厌烦情绪。
2)工作环境
在学校时,可以找个安静的自习室看书学习,也可以约三五个同学一起去做点课外项目,一切都是那么和谐。
而到了职场,节奏快、环境复杂、人心多变,大家都求自保,一不小心就被出卖,一不当心就被一个大锅砸个正着。
每日微信、钉钉、邮件沟通,十句话里有七句是甩锅。键盘那头,噼里啪啦敲完几百个字,按下回车发送那一下,满意的微笑露出,内心想着:看你怎么回!
很多人上班戴耳机不是为了听歌,而是排除外界“噪音”,并给自己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没办法,要么是旁边工位开小会,要么是比谁的机械键盘轴更好。
3)领导特点
领导也是人,只要是人就有性格缺陷,所以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除了专业性的体现,性格特点是很多人受不了的主要原因。
曾经有读者跟我提问,说自己的领导是个很情绪化的人,心情好就大家好,心情不好谁都不敢接近。两个差不多的方案,在领导心情差异的情况下,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而且,一方面鼓励团队成员发挥创意,另一方面又事无巨细,把自己的每个想法强加给团队成员。最后,大家都变成了领导想法的执行者。
最可怕的是,有些想法还是相互矛盾的。
可能在入职之前,都期望有一个和蔼可亲,能带自己并且能给予专业指导的人,只能说,这样的领导真是可遇不可求。
在公司上班,除了得到公司给的那份工资之外,很多人还是想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体现自我价值。
可一旦你问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期望到底是什么时,大部分人都回答不上来。加上前面讲的现实与期望的差距,这种自我价值的定义就越发模糊。
所以,很多人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工作,以及当下所做的事情到底是为了一个怎样的长期目标在服务。
不说十年二十年,至少三五年的目标,还是得有的。否则,每天不知道为何而做,但又抱怨周遭,同时又没有出口,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说不爽,又不敢离职。血气一点的,裸辞走人;结果一两个月找不到工作,又陷入另一个恶性循环。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你当下遇到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就算换个环境,还是会以同样的方式再次出现。
如果上班没动力,反思一下是不是自我价值定义比较模糊。至少,你得知道每天工作的目标除了月底的工资外,还有什么。
现在「副业」这个词比较火,也有很多人都陆续开展自己的副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说明很多人开始真正为自我价值而奋斗,开始有了自己的 Plan B。
公司不是永恒的,任何一个公司乃至一个行业都可能在短期内被颠覆和取代。而作为价值提供者的我们,如果失去了这个载体,该如何生存?
每个人都得有危机意识,尤其是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原本需要人做的事情都可以被机器取代。看似是市场需求变少了,实际上是原本的需求被新的方式代替了。
前两天看到一个新闻,关于「No Code」的,简单说,就是不用写代码也可以做产品。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来实现产品界面和逻辑以及数据存储,形式就跟很多做原型和 H5 页面的工具一样,全部靠拖拽和关联。
如果这个技术能普及,未来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因为不懂技术而跟程序员无法沟通的情况了呢?
对于产品经理和设计师来说是好事;对于程序员,可能就需要 Plan B 了。
之前在 Github 上有一个叫「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的工具火了,只要输入一句话,它就能引经据典帮你写出一篇万字长文,而且毫无违和感。
那么,是不是未来写作的人也没了生存空间呢?
这倒不一定,就像这个文章生成器,它能解决一些形式主义的文章,比如写个申请书之类的。但对于独立观点的形成和思考性内容的输出,可能就无法取代人类。
人有独立思维和想象力,这一点是机器和技术目前无法取代的。
我认识一些很年轻的朋友,他们主业干得不错,上面说的那些问题他们也正在经历。
但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有自己的 Plan B,有写文章做自媒体很厉害的,光这部分收入就超过了他的工资。还有业余参加一些额外项目的,在里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未来潜力很大。
对他们而言,心里有 Plan B,就不会觉得当下的工作是唯一选项。在他们看来,当下的工作恰恰是一个能学习和增加经验的机会,尽管有那些大家都会遇到的问题,但关注点和目的截然不同。
同一件事情上,把注意力放在哪,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有了 Plan B,内心就会踏实,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把有限的注意力投入到有价值产出的事情里去。
可能有人会问了,既然这样,那到底该怎么办呢?
这里也提供几点建议。
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和领导特点,这不是个体能在短时间内影响和改变的,既然和预期不符,那就调整期望。
先接受这种客观现象和事实的存在,把注意力从这种烦心的事务中抽离,然后找到自己的工作重心。
工作中,累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当你“翻山越岭”、“各个击破”之后,虽然过程中与很多人撕逼,与很多流程和环节抗衡;但当你拿到结果的那一刻,至少内心是满足的。
我之前在大厂做一个项目,涉及十几个不同的团队、150 多号人,光找人对接需求这件事就足够累心,更别说过程中平衡时间、资源和各方利益的纠结。但项目上线那一刻,内心是满足的:这么大的坑都走过来了,下次还有什么不敢抗的呢!
就为了这个满足,把注意力放在对结果的追求和对过程的调节中,以自我价值提升为目标去工作,你会发现自己的状态会有所调整。
因为就算去在意那些不满的人、不满的流程,如果不行动做点什么,实际上也只是一种情绪表达。就算受不了换一家公司,也只是换个地方继续做这种情绪表达。
与其这样,还不如合理化预期,明确工作重心。
前面提到,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一开始不知道没关系,但至少要持续探索,不断追问,直至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时间越长,就会越迷茫。尤其是在工作场景中,这种迷茫会被放大,进而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很多人会觉得工作没意义,不知道为啥工作,每天上班像上坟。
如果做产品且想一直做产品,就得保持一颗持续探索和好奇的心。
每个人的工作中都会有弱点和盲区,把能看得到的地方先补起来,坚持做、持续做,时间会向你证明效果有没有。
自我价值定位有多重要就不说了,就像是个人战略一样;公司没有战略就没有未来,产品没有战略就没有方向。
前段时间梁宁老师在得到大学开学典礼上做了一场分享,她对自己使命的定位就是“讲好中国创新的故事”。有了这个价值定位,后面的事就明确了。
至少有了方向,有了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时候再看过程中那些不爽,你还会那么在意么?
寻找 Plan B 不是让你干副业,准确说,是每个人都至少拥有两项以上体现价值和生存的能力。
有人把兴趣变成爱好,把爱好变成事业,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但不适用于每个人。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找到与自己主业相关度更高的一个领域去深耕,并形成自己的 Plan B,可能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做法。
就拿产品经理来说吧,除了做产品之外还能干什么?在我看来可做的事情多了。
产品经理其实不应该把自己定位成做互联网软件的人,而应该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手艺人。任何事情都可以用产品思维去策划和完成,小到策划一次活动,大到经营自己的人生。
前段时间我策划自己面向产品经理的写作课,从内容规划、课程设计、制作、包装、海报、运营、上课等全流程都是我自己完成。
不会设计,那就自己学。
找了工具并根据自己的基本审美和以前做产品的经验,包括课程表和课程海报在内的所有素材都是我自己设计完成。从效果上来看,也不比专业的设计师差到哪去。
不会运营,那就自己学。
从预热、上线、报名,整个活动流程、文案设计、报名机制等环节也都是我一手操办。上线 4 小时,就全部报满。
不会上课,那就自己学。
规划课时,形成作业,分享点评,这些都自己独立完成,力图给所有同学最满意的交付。
整个这件事做下来,其实就是做产品的过程;只要做一遍,就能形成经验,然后不断调整、不断优化,就会越来越强。
不会,那就自己学嘛!
所以,Plan B 不是想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总结一下,其实不想上班不是目的,离职也不是目的。
每个人都得合理化自己的预期、找到自我定位、做出自己的 Plan B。上班不是唯一解决方案,但没有更好选项前,就做好当下的事,持续探索新的可能性。
只要不停止折腾,一切皆有可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