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资讯>观察>如何挖掘5万亿的农业产业互联网商机?
在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升级的今天,农业农村市场都有哪些可挖掘的机会?
我国现阶段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不是农业强国。
中国约有14亿人口,其中约有2.6亿直接涉及种植产业的农业农村人口,农产品交易市场规模超5万亿元。庞大的用户基数,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升级的今天,农业农村市场都有哪些可挖掘的机会?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恢复和新建了一批农业院校,形成了初步的农业教育体系。
但彼时考取农业院校的学生,本质上大多数是为了脱离农业和农村身份,获得城镇户口以及干部身份,所以毕业之后转行填补到其他领域的人多,虽然培养了大量社会需要的人才,但真正直接应用于农业的人才依旧很少,农村人才的缺口依旧难以填补。
只有到近年来,随着政策对土地流转改革的加速,一亩三分地的个人自留地,逐步被规模化的种植方式改变。种地从靠天吃饭,发展到技术和资金的综合竞争,规模化种植户对农业技术,金融资源,经营管理,政策解读,市场信息等多维度内容都有了迫切需求,由此催生出了“职业农民”,也就有了农业教育市场。
所谓职业农民,不再成为一个社会群体而是一种职业,不仅需要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还要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统计,2017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已突破1500万人,45岁及以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占54.3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新型职业农民占30.34%,新型职业农民年龄结构正在优化,受教育程度逐步提升。他们比传统农民更能更快地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
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重视三农教育领域,“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在线教育,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工等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研发课程包、课件包和资源包,建设“三农”特色课程等专项共建共享课程,提高教育供给精准度。”
目前农村已经基本完成智能手机和宽带接入的普及,农村的信息化基本完成,通过互联网模式实现在线教育已经具备了物质基础,农业教育的风口必将吹起。
最近我写了一系列关于付费会员制的文章,以及关于C2M定制的文章,探讨产业互联网的一些可能形态。
比如拼多多在农业农村方面做的事情,拼多多基于社交拼团,通过人群聚集来聚合需求,再形成规模化订单的做法,则多了一层C2B的意思,即根据需求进行定制,在我看来,这是拼多多未来的长期竞争力。
针对群体的C2B定制是趋势,阿里、京东都在布局,比如阿里会包下小家电生产线专供天猫家电,京东通过大数据分析给品牌指导意见来推出联合定制款,比如游戏台式机,这种工业化的定制,一般被称为“C2M”。
拼多多不是基于大数据来预判,而是进行订单收集再组织供给或生产。
如果说是已有库存的拼团出售,则跟唯品会的“尾单”模式没区别,我们会看到新闻《全国滞销的大蒜,在拼多多上一天卖出4.7万单》;如果是尚未生产的商品,则可实现按需定制,这是黄峥在公开信中讲述的“农产品故事”:
“我们发现拼能快速聚集消费者需求,实现大规模地多对多匹配,再利用中国成本低廉的物流网络,减少层层中间环节,将这些农产品直接从农庄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方式在提升消费者体验之外,更加实现了不同品质、种类和数量的小规模农业产物的半定制批量处理。它降低了农产品消费的不必要成本,也使小规模定制服务成为可能。”
黄峥这个理想,其实是很实际的刚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绝大多数农业产品的需求是恒定、有周期的。每年多少大米,多少面粉,多少副食品,什么季节要吃多少量的某种水果,都是相对固定周期和预算------唯一没有做的是,列个计划表,并下达这个Purchase Order。
这种PO模式,有些新型创业公司做过,比如在鲜花和热带水果等领域,做全年定期采购配送。不过鲜花和热带水果的价格波动很剧烈,不适合大规模复制。更大的市场,必将属于粮食作物和果蔬食品。
在社会公众的理解里,农产品从种植户的地里“产生”那一刻起,通过收购、储运、批发、零售,或者再加工,到达消费者手中,这个叫“农业”。
实际上,这个链条只是“农业上行”,即农产品从生产者(地里)一路向上到达消费者。
另外一个链条,即“农业下行”,农业生产者本身就成为了消费者。
包括农业机械、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是通过工厂、市代、县经销商这样的区域层级向下传递,最终到达用户------种植户手中。
这个产业里,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1、两端分散
供给侧的化肥厂、种子公司之类,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需求侧的规模种植户则是每个乡都会存在,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到村一级就有好几户。
2、交易原始
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是以年度为周期,必然存在青黄不接,所以赊销赊购都是常态,而生产结果受不可控因素影响较大,金融风险时刻存在。
3、技术落后
中国由于地理特征(多山多水)和人口因素,农业生产不可能发展成为美国的那种大农场模式,而会是中国特色的“家庭农场”模式,即以家庭为单位,通过土地流转或承包,持有100-500亩土地规模的生产单位。
这种体量的生产单位,鉴于投资强度和生产量预期,不可能独立自行开发相应的信息技术设施,需要进行集采。
以上这3种主要的特点,就产生出5000-10000亿元的农资产业赋能需求。
阿里巴巴2018年5月宣布向“汇通达”投资45亿元,看重的就是汇通达在全国18个省份15600多个乡镇,发展并服务的80000多家乡镇夫妻店(汇通达会员店)。
腾讯则在2019年4月3日,由腾讯云与广东粤旺农业集团、深圳壹家仓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粤港澳大湾区产融基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智慧农业平台”。
“汇通达”和“千米网”则在2019年9月投资了“农拍档”(包括“村村连”和“学农强国”),要通过对从产供销全产业链做信息化改造,加上金融赋能,实现“农业产业互联网”。
农业相关概念股芭田股份、富邦股份等,也都在今年表现不俗。
作为历年的1号文件关注的“三农问题”,关系着国家安全,也关系着民生大计。
特别是今年,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方面,中央一号文件着墨颇多,包括要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等等,每一条款都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注:文/张栋伟,公众号:张栋伟,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