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资讯>观察>阿里巴巴谋局:二十年 一张网
在以核心商业的飞轮驱动下,阿里巴巴早已经发展为集电商、新零售、云计算、金融、物流、大文娱为一体的庞大生态体系,搭建成一个服务于全球中小企业的商业基础设施。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是阿里巴巴成立时马云喊出的口号。过去的20年间,这个口号成了阿里一直坚守的企业使命,见证了中国互联网消费市场的繁荣,也成就了阿里本身。
创业之初就有如此气吞山河、泽被天下的愿景,并且还能从始至终贯彻到底,这样的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似乎也不多见。
从当下的营收和净利润看,阿里巴巴并不是中国最大的企业,但超过5000亿美元的市值却让它在资本市场难寻对手。换言之,就资本角度而言,阿里巴巴是中国目前最被看好、最有价值的公司。
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新概念层出不穷,阿里也经历了B2B、C2C、B2C等一系列的电商模式转型,在各个赛道不断试水,逐步壮大自己的商业基石。尤其是核心商业作为基本盘,为阿里生态扩张提供强有力的造血能力。
并且,在以核心商业的飞轮驱动下,阿里巴巴早已经发展为集电商、新零售、云计算、金融、物流、大文娱为一体的庞大生态体系,搭建成一个服务于全球中小企业的商业基础设施。
互联网行业有个说法:腾讯重产品易变现,阿里重运营谋大局。纵观阿里的业务布局,其已经渗透到各个产业链中的各个领域,一张巨大的网络正编织着这个电商帝国的超级野心。
阿里巴巴创立之初以B2B业务起家,致力于打造“网上批发市场”。当时阿里的业务初衷非常简单,就是帮助中小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与生意伙伴开展贸易。
随着“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加速拓展,大量的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渠道寻找海外需求,达成出口业务。在此背景下,阿里巴巴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B2B电商平台。
2003年,全球C2C巨头eBay完成对易趣的全资收购,正式进军中国市场。同年,阿里也上线淘宝,开启C2C的平台之争。凭借对中国B2B市场的4年深耕,淘宝迅速拉拢大批中小卖家到自家平台,在中国第一波互联网流量红利下逐渐发展壮大。
可以说,B2B业务为淘宝打下良好基础,一方面为淘宝的2C模式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另一方面也积累了生产商和供应商资源,并且还为C2C业务提供丰富的现金流供血。据阿里官方透露,2006年淘宝已经占据C2C领域72%的市场份额。
但与此同时,商品质量低、售后服务差的问题也随之显现,而京东、聚美优品等主打正品自营的B2C平台也逐渐崛起。在消费升级和品质化竞争形势下,阿里巴巴于2008年成立了B2C平――淘宝商城。
从C2C到B2C,淘宝商城(2012年更名天猫)主打品牌电商解决了淘宝平台原有的假货问题,一定程度上抵抗了竞争对手京东的正品标签;另外,通过大力扶持大品牌的旗舰店,阿里巴巴可以更大程度上进行流量资源变现。
数据显示,从2012年起,天猫平台GMV高速增长,增速大幅高于淘宝,在国内零售GMV中的占比也逐年攀升达到FY2018年的44%,逐渐与淘宝平分秋色,成为电商GMV增长的核心。
除了以上业务外,阿里巴巴在团购、全球零售、垂直商品搜索等业务也逐渐成型,先后推出了聚划算、全球速卖通、一淘网,构建起远超同行的B端服务能力,进而增强商家和用户端的粘性。
2017年6月,阿里正式推出“天猫出海”项目,意在以天猫作为主引擎,依托其交易、支付、营销、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将天猫生态模式逐步成功复制并落地到东南亚、印度以及全球市场。
近期,阿里以20亿美元收购网易考拉,在高端市场和进口领域实现进一步卡位。考拉的品牌价值、供应链优势、仓储物流资源补齐了阿里电商王国的最后一块“短板”,跨境电商龙头的地位也正式确立。
2019年天猫双11,阿里再次刷新记录:一小时破1000亿,16小时突破2018全天的销售额,最终以2684亿元收官。数据显示,国内电商平台依然是一超多强的局面,阿里系占据65.5%的市场份额,京东和拼多多等平台分享剩下的34.5%。
2016年10月,马云在阿里的云栖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并表示“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从此之后,这一全新概念成为未来商业的代名词,各路玩家纷纷涌入。
在新零售业务布局上,阿里巴巴进行了两方面的重点布局,一是由口碑+饿了么组成的本地服务公司,另外则是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社区化一站式新零售体验中心。
其中,饿了么和口碑合并打通“到家”和“到店”两个场景,前者拥有丰富的本地生活服务资源和强大的即时配送能力,后者拥有成熟的商家服务体系和深刻的消费者洞察,双方合并,也被视为阿里与美团死磕新零售的开始。
而成立于2015年的盒马鲜生,则是阿里新零售的又一重要创新范本,凭借“生鲜食品超市+餐饮+APP电商+物流”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扩张,逐渐形成以“盒区”为核心的新零售版图。
此外,阿里还与商业伙伴合作改造零售基础,实现数字化运营。例如,2014年入股银泰随后与其合作“喵街”“喵货”等多个创新业务,推动线上线下百货零售的融合发展;近年又频繁布局家装领域,投资居然之家和红星美凯龙,探索家居卖场的新零售模式。
如今,新零售业务已经成为阿里营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二季度财报中,阿里巴巴新零售收入高达182.1亿,同比增长125%,是各项收入中增速最快的一类。其中,盒马鲜生的强劲增长进入第二个阶段,开店12个月以上的门店取得调整后EBITDA合并正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新零售占整个收入比重已从2017Q4的4%增长到2020Q2的15%,并且首次超过了佣金收入。阿里用3年的时间成功切换赛道,找到了新的发力点。
当然,在逐渐巩固自身商业护城河的同时,阿里巴巴也面临着越来越多新对手的夹击。先是京东B2C、自建物流体系的方式崛起,对阿里的核心业务造成挑战;然后是拼多多以“下沉”为武器,迅速完成“农村包围城市”,打得阿里触不及防。
而不管是京东还是拼多多,它们背后还有着一个更可怕的对手――腾讯。事实上,在当下的新零售时代,以京东、拼多多、永辉、家乐福为代表的“腾讯系”与阿里从支付、终端到供应链、生产商的竞争一刻都没有停止,在强大对手面前,阿里无法掉以轻心。
对于阿里巴巴而言,之所以能够打造从线上到线下、从本土到全球的商业生态帝国,离不开其强大的技术支撑平台――阿里云,这个一开始颇受质疑的项目,正在成为阿里的经济基础设施。
2007年前后,面对不断增长的网购流量,阿里遭遇技术瓶颈,明显感受到了“脑力不足”。一方面,淘宝、支付宝等各平台的数据非常孤立,无法实现高效的信息互通;另一方面,为存储不断增长的交易数据,阿里每年要花巨资购买IBM、甲骨文等公司购买服务器。
在急需搭建全新技术架构的情况下,阿里在2008年确定了“云计算”战略。“我每年给阿里云投10个亿,投个十年,做不出来再说”,马云笃定云计算的未来价值。
2009年,阿里云开始自主研发云计算操作系统“飞天”,从此开启了中国云计算产业从0到1的突破。随着“飞天”系统的诞生,国内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空白得到填补,阿里云开始支撑国内各大现象级流量任务。
到2013年,飞天的单一集群规模达到5000台,成为世界上少数具备这一能力的公司。当年的天猫双十一,张勇借助云计算平台使交易额翻番,依靠阿里云的网络存储,成本省了一大半。
2014年底,前阿里金融负责人胡晓明出任阿里云CEO,这是阿里云“技术与商业双轮驱动”的开始。在此之后,阿里云制定了全新的战略:用技术拓展商业边界,用商业推动技术发展。
胡晓明认为,云计算就是应该越用越便宜,他希望通过技术进步降低社会科技创新、创业的门槛,众享普惠科技的发展。于是,在国内市场抢占先发优势的阿里云通过下调产品定价,逐渐把技术领先优势转化为市场份额优势。
2015年,阿里巴巴进一步建设适应互联网时代、DT时代的架构组织。启动“中台战略”,构建 “大中台、小前台”组织机制和业务机制,形成技术和智能的统一。
在技术与商业双轮驱动之下,阿里云付费用户于2017年6月首次突破100万,占据中国公有云市场占有率的半壁江山,阿里云的收入规模保持高速的增长,一举超越IBM、Google等对手,跻身全球顶级云服务商之列,与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并称“3A”。
与此同时,阿里云继续加码对技术的投入,以数据库、CDN、安全等为代表的领域均保持世界前沿。例如,其开发的“神龙”弹性裸金属服务器、“城市大脑”、“supET”都成为行业的风向标,直接影响后续厂商的研发方向。
而成立两年的达摩院,如今也成立了机器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和自动驾驶的四个实验室,其中自动驾驶已达到L4等级,“平头哥”发布了AI推理芯片含光800,在AI场景中对异构计算做了补充。
2018年11月,阿里云战略升级为阿里云智能,在实施中台战略过程中构建的数字能力、智能化能力、达摩院的能力,全面和阿里云相结合,向全社会开放,为全社会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核心系统在内的全量业务上云。
目前,阿里云在国内市场已经拥有超过8000家合作伙伴,服务30多万家客户,覆盖全国98%的城市和1500多个县。其中50%的合作伙伴分布在三线以下的区域市场,为阿里云带来超过5万个新客户。
在世界范围内,阿里云已经在全球19个地域运营了56个可用区,全球2500+个CDN节点为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开发者和政府机构提供服务,从而间接地为全球数十亿用户提供云计算支持。
今年3月,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峰在北京首次提出“被集成”战略。按照张建锋的说法:“我们会与整个行业一起探索,我们希望这些行业解决方案、工程实施交给合作伙伴去做,阿里云只做最擅长的部分――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被集成”战略的提出标志着阿里云对于云平台技术、产品的定位变得更加清晰,明确了其在驱动数字化转型中的定位,也彰显出阿里对于自身技术能力的信心。
随着阿里巴巴商业系统的全面落地,肩负技术输出的阿里云,也将和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体的其他商业产品一起,构成各行各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商业”双引擎,最终赋能各个行业。
从诞生之初的另辟蹊径,到越战越勇,再到今天反向输出,成为最底层的技术提供者,与其他版块进行生态协同,阿里云是阿里价值观的真正践行者。
二季度财报显示,阿里云营收92.91亿元,比去年同期净增36.24亿元,增速达到64%。对比上一季度营收77.87亿,环比增长19.3%。这一强劲的营收数字也超过了资本市场预期。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对比近几个季度的同比增速便可看到,阿里云的增速呈现下滑的趋势。财报显示,调整后的EBITA亏损为人民币5.21亿元,利润率为-6%。而2018年同期为亏损2.32亿元人民币。
阿里对云服务业务亏损的解释是人才和技术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但云计算市场愈加激烈的竞争或许在影响阿里云的盈利前景――老牌国外巨头微软Azure和亚马逊AWS还在加强本土化,或多或少也在挤压着阿里云的空间。
而在国内市场,腾讯、百度、华为等众多玩家持续发力的局面下,云服务市场的竞争也是异常激烈。据IDC报告,中国公有云市场后发厂商频频发力,包括华为、百度、浪潮、京东等均得力于其强大的研发和生态实力,实现了高达市场平均水平2-8倍的迅猛增长。
尽管在国内具有绝对的规模优势,但竞争者的追赶速度惊人,阿里云面临巨大挑战。
在淘宝推出的早期,摆在阿里巴巴面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用户与商家在交易之中产生的信任问题。为此阿里推出支付宝功能,并由此开创了国内第三方支付的主流模式,突破了网上购物信任缺失的瓶颈。
在此后的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支付宝所建立的信用体系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不管是消费者与商家之间还是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商家与供应链之间,都得以健康有序地进行着商业活动。
2013年3月,支付宝母公司宣布以其为主体筹建小微金融服务集团,小微金融成为蚂蚁金服的前身。2014年10月,蚂蚁金服正式成立,一个庞大的金融帝国悄然崛起。
作为阿里的亲儿子,蚂蚁金服扩张可谓神速。狂飙5年后,其早已从当初的“小蚂蚁”成长为一个独立于阿里之外的又一超级独角兽。10月21日,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9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显示,蚂蚁金服以1万亿人民币估值居于首位。
据《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9年第1季度》数据,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达到近47.7万亿元,其中支付宝以53.21%的份额继续位列第一。根据支付宝此前公开的消息,其已经服务超12亿的全球用户,月活超6亿。
现在,蚂蚁金服的业务已不仅仅局限于支付,其覆盖行业非常广泛,包括银行、股票、证券、保险、基金、消费金融等金融领域,还涉及企业服务、汽车出行、餐饮、媒体、影视等非金融领域。
与此同时,蚂蚁金服将自己定位为互联网金融服务生态系统,通过内生性发展与对外投资,逐渐形成了以支付、理财、融资、综合金融、金融基础设施为主的五大业务板块。
如今普惠金融正成为各家争夺的重点,蚂蚁金服通过五大业务板块向大众提供普惠的金融服务,通过支付作为流量入口,以信用系统为辅助,积极拓展财富管理、小微小贷及保险业务。通过移动互联的普及面向最广大的用户群体,发展先进的数字网络平台以提升效率,使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来解决风控问题,蚂蚁金服将其金融服务的触角深入大众群体中。
除了自身业务体系不断丰富,对外投资也是另一种路径的扩张。蚂蚁金服能够达到今天万亿级的估值,和它的投资触角遍布中国互联网方方面面密不可分。如今,蚂蚁金服俨然阿里的第二个战略投资部。
据不完全统计,蚂蚁金服从2014年成立算起至少完成了160起对外投资,涉及金融、企业服务、汽车交通、本地生活、文娱、医疗健康、人工智能等方方面面,不逊色于国内一线VC/PE机构。
不同于企业简单的控股或并购,近年来蚂蚁金服的投资逻辑也非常清晰。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蚂蚁金服的投资依然是集中在金融和技术两个核心能力上。“我们最重要的目的是寻找我们的同路人”,张勇在阿里20周年上的观点,无疑就是对蚂蚁金服投资逻辑的注脚。
按照蚂蚁金服的规划,未来10年要实现全球用户20亿规模。显然,全球化将成为其未来增长的主要支撑点。资料显示,蚂蚁金服通过国人到海外的消费场景布局支付宝打开出海的大门,截至目前,已覆盖了超过38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国移动支付模式进行海外输出。
在亚洲市场,蚂蚁金服投资了印度支付企业Paytm、泰国金融科技企业AscendMoney等 8个国家的本地支付宝钱包,并通过与当地金融机构、社交平台以及电信运营商合作,拓展电子钱包业务,快速教育市场。
在欧美市场,蚂蚁金服与英国巴克莱银行、法国巴黎银行、裕信银行、Wirecard、Ingenico Group等机构进行了业务合作,支付手段连接商户超百万;美国市场上最大的金融机构FirstData也是公司的合作伙伴。
有了在国内市场的技术优势和经验,蚂蚁金服在海外的扩张也是高速前进,成为当地金融市场的领跑者。而通过这一模式,阿里巴巴在世界范围内打造了一个更为开放的生态体系,尤其是伴随着淘宝、飞猪等业务在海外市场的持续推进,阿里各大业务板块在全球生态下不断进行融合。
从一个单纯的支付工具,到一个包含理财、信贷、保险、信用等多个业务在内的复杂金融生态,再到最近频繁开放合作的举措,蚂蚁金服的角色和边界似乎一直在进化。
对于电商行业来说,在线支付和物流配送是驱动平台运转的两个轮子。
如今,线上支付已经被蚂蚁金服以及背后的阿里云技术处理到“无感”的程度,2019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天猫的订单峰值达到54.4万笔/秒,是2009年首次天猫双11的1360倍,被认为是全球最大流量洪峰。
压力自然就落在了快递端上,毕竟支付环节能够做到数据实验模型下的安全可控,而快递却是一个调动无数人、车、路、货运转的社会系统,操作起来更加有难度。
根据星图数据,在2018年的双十一活动中,仅11.11日当天产生的包裹数就达到13.4亿个,如果没有良好的物流网络体系,每年创造奇迹的双11所造成的货物拥堵,必然会成为一场灾难。
不过也正是这个潜在性的灾难,催生了如今的菜鸟网络。在2011年的物流合作伙伴发展大会上,马云明确表示了对物流的关注:“我想淘宝明年冲1万亿,但最大的障碍就是物流。”同年1月,阿里巴巴宣布将领衔投资千亿人民币,建设为电子商务配套的现代物流体系。
2013年5月,阿里巴巴集团、银泰集团联合复星集团、富春控股、三通一达等共同组建菜鸟网络,首期投资1000亿元,希望在5-8年的时间,打造遍布全国的开放式、社会化物流基础设施。
2014年,曾经领导了亚马逊分拨中心、末端优化和全球购等战略和项目的万霖回国加盟菜鸟后,则着手搭建智慧物流网络,旨在降低服务于网购的干线物流空驶率,降低仓储配送库存率,并逐渐提升物流配送周转速度。
菜鸟网络称,这将是一张能支撑日均300亿,即年约10万亿网络零售额的智能骨干网络。目标是“让全中国任何一个地区做到24小时内送货必达”。
在菜鸟网络成立之初马云曾立下规矩:不要做物流公司,要去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不要超过5000人。这就意味着菜鸟依然走阿里熟悉的平台模式,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提升运力,成为一家“没有快递员的快递公司”。
一直以来,京东的物流走的是“统仓统配”模式,其在全国主要城市建立仓储中心,拉近消费者与平台之间的距离,增强物流的可控性,提升了用户的购物体验。但与此同时,自营物流的重模式也增加了企业的投资负担,成本控制能力较差。
相比之下,菜鸟网络的第三方物流模式则完全是点对点的。通过自建、共建、合作、改造等多种模式,在全中国范围内形成一套社会化仓储设施网络。同时,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菜鸟网络建立起开放、透明、共享的数据应用平台,为电商平台、物流公司、仓储公司等各类企业提供服务。
简单来说,菜鸟网络要做两件事情:首先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寻找最合适的仓储地址,为送货车辆规划路径,让仓储方案更加优化和有效率;二是赋能快递公司,帮助其优化已有的业务流程,实现合理调配和高效对接,让快递更快,用户体验更好。
“我们对物流、对快递、对传统仓储根本不懂。”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李俊凌表示,阿里巴巴真正专长的是互联网,“就是把大量在互联网之前原本各自独立的信息连通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更敢于否定自己以前成功的人,会比阿里巴巴更早找到商机”。
电商分析师李成东认为,自建或投资小快递公司,阿里很难在物流领域建立优势,更不能对抗京东和顺丰,而投资头部通达系的快递公司,阿里能够控制更多物流资源。
事实上,菜鸟更像一个“物流界的人工智能”,它把快递、仓配、干线运输、末端配送等数据进行获取、建模和运算,帮助快递公司做好协同,提升商家服务和消费者体验。
现如今的菜鸟,已经推动电子面单成为整个快递行业的基础数据普及产品,并通过智能算法来分配订单路由。并且,菜鸟网络还在无人驾驶、自动仓储、自动配送、物流机器人等领域深度探索,为传统物流行业的智能化升级赋能。
数据显示,菜鸟网络目前已经深入到了中国2900多个区县,其中1000多个区县的消费者可以体验到当日达和次日达的极致配送。在跨境领域,其已经覆盖了224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商品运往世界各地的时间大幅缩短,很多地区从过去的60天已经降到目前的15天左右,俄罗斯、西班牙等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72小时送达。
回过头看,京东物流深耕市场十几年,投入巨资建立起全国物流网络体系,而菜鸟通过整合行业数据,轻取了王冠上的明珠。据胡润百富最新发布的2019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显示,菜鸟网络以1300万人民币的估值排名第12,远超京东物流。
当然,站在快递公司的立场上,阿里系电商平台把持着国内电商行业的大部分流量,菜鸟网络通过基础设施搭建整合行业资源,进而提升效率,但菜鸟联盟下的快递公司也必须在菜鸟所制定的标准下行事,这或许意味着成本的上升和潜在被动局面。
对此,中国物流协会研究员杨达卿认为,快递公司对菜鸟心存畏戒,一方面需要依附于菜鸟这个平台,另一方面希望保持自己生态的独立性,避免成为菜鸟的附庸。如果仅仅成为菜鸟生态平台的一部分的话,通达系可能会失去自身生态发展的自主性。
2011年7月,腾讯副总裁程武在中国动画电影发展高峰论坛上,首次提出以IP打造为核心的“泛娱乐”构思,定义了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多娱乐领域共生状态。5年之后,阿里巴巴则宣布成立“大文娱”部门。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文娱相关产业迎来新机遇,对阿里巴巴来说,娱乐业务也不可或缺。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而大文娱部门的使命,则是让人们更加快乐。
马云曾指出,以“文化娱乐”为代表的“快乐版块”是阿里巴巴集团未来重要的战略方向。
当然,作为一个电商平台,阿里巴巴把文化娱乐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并不只是简单的让人“Happy”。阿里更大的野心是,通过打造“内容+电商”的大文娱模式,让流量变现能力得到更大的增强。
自2016年起,阿里就通过一系列并购、重组资本运作,历时3年形成了从内容生产(阿里文学、UC头条)到投资发行(阿里影业)、票务流通(淘票票、大麦)、内容输出(优酷、华数)的业务组合,再加上阿里音乐(虾米、阿里星球)、阿里游戏、阿里体育等应用,试图打造一个马云期望中的“阿里大文娱帝国”。
然而,在几乎动用阿里内部全部资源之后,大文娱板块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内耗与高成本运营、几年间管理层的持续震荡,甚至成了制约阿里发展的一道阻碍。从15年的刘春宁、16年的优土副总裁卢梵溪、阿里影业副总裁淘票票总经理孔奇、到18年大文娱最高层轮值总裁杨伟东,阿里大文娱板块四年间四位高管沦陷贪腐,创下了阿里集团内部腐败的新纪录。
频繁的人事变动和一系列的架构调整,意味着阿里大文娱整合的失败,这也一度让阿里大文娱饱受质疑。业内一致认为,阿里大文娱在战略上存在严重的失误,在商业模式与发展上缺乏系统的顶层思考,马云用心良苦,但阿里大文娱一直在负重前行。
回看阿里大文娱的发展,几乎可以说全部来自简单的资本运作,与围绕电商交易在阿里组织生态和文化内部所孵化的蚂蚁金服、云计算、菜鸟网络等强势业务不同,阿里大文娱的业务路径更像是通过“买买买”的形式来拼凑的。
然而,尽管资本可以通过投资和并购实现规模化的外延式扩张,但在推动业务各板块间的整合与高效协同方面,却只能是有心无力。尽管阿里大文娱一直强调各业务间的协同,但因为业务太过繁杂,摊子越铺越大,反而在发展效率上并不乐观。
所以我们看到,在文娱市场极速退潮的2018年,影视娱乐公司上市通道暂时封闭、游戏版号限制、资本从大文娱加速撤退。从烈火烹油到遭遇寒冬,短短半年,影视娱乐堆积数年的产业泡沫迅速破灭。
今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通过全员信表示,希望充实创新业务的领导力量和组织保障,同时明确大文娱的一号位,聚焦大文娱各项业务的紧密融合,实现战略投资业务和财务体系一体化。
具体来看,阿里大文娱的此次调整主要是将UC、阿里文学和阿里音乐从原来的体系下剥离出来,划分至创新业务事业群,由朱顺炎担任总裁,而原来阿里大文娱事业群轮值总裁的樊路远,担任阿里大文娱事业群总裁,负责优酷、阿里影业、大麦和互动娱乐。
趁着此次组织架构调整,阿里没有刻意提及大文娱轮值主席这一职权变动,似乎也预示着大文娱板块持续数年的动荡局面或将结束。格局在变,人事在变,但“逍遥子”从“风清扬”手中接过的,依然是难以收拾的摊子。
在线视频方面,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6月,爱奇艺月活跃用户数为5.56亿,腾讯视频为5.53亿,优酷仅有4.15亿,而且在三大平台中,只有优酷一家月活跃用户数据同比下滑。
移动音乐领域,腾讯音乐已经占据了绝对的领先位置,2018年底在美上市后更是再无对手。据QuestMobile报告,截至今年3月,腾讯系的酷狗音乐、QQ音乐、全民K歌、酷我音乐的月活跃用户数占据移动音乐行业前四位,虾米音乐则未在榜单体现。好在阿里近期通过烧钱策略投资了网易云音乐,但更像是在抱团取暖。
文学和游戏领域,阿里更是无法与腾讯相提并论,尤其是2015年与盛大文学整合而成为阅文集团后,已经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其IP输出和联动能力,以及财务上的储备要远胜阿里文学。
其他领域,阿里影业虽然票房节节高涨,但是腾讯影业也在快速追赶;以大麦网为代表的票务业务表现相对不错,但是显然淘票票为首的阿里“售票群”还是不如腾讯投资的猫眼。
从近日的财报可以看出,一直处于集团战略位置的文娱业务依旧亏损。二季度财报显示,阿里文娱版块归属的数字媒体和娱乐业务营收72.96亿元,2018年同期为59.4亿元,同比增长23%,增长的主要原因是2019年3月起阿里影业的并表。
总体来看,大文娱的亏损在收窄,不过利润率依旧没有好转迹象。第二季度内数字媒体与娱乐业务经调整后的EBITA亏损为22.07亿元,利润率为-30%,而2018年同期为亏损38.02亿元人民币。
如今,阿里巴巴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马云卸任,张勇挂帅,集团整体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张勇曾表示,阿里将坚持对大文娱长期投资的承诺,面向未来构建阿里繁荣的数字娱乐生态,但目前来看,单靠烧钱来实现真正的“Happy”,目前还很难。
以生态战略进行布局,阿里各业务之间可谓相辅相成:云计算是生态体系的技术及系统基础设施,蚂蚁金服是商业运营的支持系统,菜鸟网络是打通线上与线下的关键环节,而大文娱业务又是其导流的重要手段。
如今来看,无论是在电商的基础设施搭建,还是在对中小企业的深度赋能,以及在对C端用户的服务上,阿里巴巴的身影都已经无处不在。阿里巴巴的增长已经不再单单只是依靠其电商平台,而是通过对全产业的深度布局,打造出一个“阿里经济体”。
从成立至今20年,马云把阿里打造成一个5000亿美元的电商帝国。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摆在阿里面前一个最大的隐患,是这一个超级帝国还偏安在中国一隅。放眼世界,在亚马逊、谷歌等世界级巨头的压力之下,阿里巴巴在全球化的道路上还要吃很多苦头。
今年11月26日上午,阿里巴巴在港交所正式挂牌,成为首家同时在美股和港股两地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作为阿里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重要支点,香港既贴近业务主要市场、又可对接国际资本的独特优势给阿里又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参考资料
华创证券:《电商行业深度研究报告:阿里巴巴》
界上投资:《菜鸟网络:阿里的理想和合纵连横的物流江湖》
新浪科技:《阿里大文娱重归一号位,任重而道远》
(文/ 威连,公众号:节点财经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