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资讯>观察>筷时尚要围绕“自加热”做出品牌
从去年末开始,“自加热火锅”开始在走入消费者的视野,除了德庄、大龙?、小龙坎这类线下火锅连锁推出自己的自加热火锅“周边”外,也有一些直接新的互联网品牌出现。
从去年末开始,“自加热火锅”开始在走入消费者的视野,除了德庄、大龙?、小龙坎这类线下火锅连锁推出自己的自加热火锅“周边”外,也有一些直接新的互联网品牌出现,例如少城公子、老城南等,和前者相比,这些新兴品牌凭借宽广的微商渠道和初期的口碑优势也取得一定的市场销量,开始形成品牌。
不过,同质化严重也是方便火锅面临的主要问题:自热包技术已成熟,食材也遍地都是,川渝口味也易标准化,“底料包、粉丝、素菜包、荤菜包、发热包以及叉子”这些配料基本相同。在这种前提下如何走出差异化持久生存呢?筷时尚认为,将方便火锅作为一个切入点,围绕”自加热“产品本身就能够做很多文章。
筷时尚的创始人之一武小刚告诉36氪,其实自加热技术并不是突然出现的黑科技,加热包原料通常为镁片或生石灰,遇水即发热,是一种物理加热技术。在自加热火锅之前,这类技术从军用转民用,出现了一系列自加热米饭产品,在便利店内销售,但并未形成风潮。
不过,足够加热米饭的加热包的热量并不足以加热一顿火锅,因此,筷时尚首先对加热包进行了改良,以保证热量的充足和稳定性:除了煮熟菜品外,还要保证持续1 小时左右的发热时间。
在专利之外,筷时尚也和一系列上游加工厂商建立了联系,如底料厂、肉包厂、粉条厂等,以保证持续稳定的生产质量和能力。
不过,作为一个初创品牌,自有的单一品牌能消化的产能毕竟有限,不过,随着加热火锅的风潮带动的一系列新玩家入场,筷时尚在自有品牌的销售之外,也选择以专利授权、代工的形式和这些品牌合作,除了负责生产之外,筷时尚也要求在包装上进行品牌名称的露出。
除了为其他品牌提供技术或代工外,筷时尚也在线上线下同时运营自己的品牌,包括各类电商平台、伊藤洋华堂、宝商集团等线下终端。
坦白来讲,专利权并不等于竞争壁垒,毕竟入前面提到的,能够实现自加热的原料是多样、方便火锅的同质性也十分严重,以单品建立品牌并不太现实,因此,在筷时尚看来,火锅只是一个切入点,品牌的想象空间更多的集中在“自加热”这件事上。
基于前期的研发经验,筷时尚能够根据不同的产品特性和使用要求开发不同热量的加热包,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不同的新品,例如酸辣粉、重庆小面、多人食的自加热火锅等,现阶段的SKU为 6个,武小刚告诉36氪,除了四川本土的美食,其他各个地区的代表性小吃都会是未来尝试的方向。
和市面上已经出现的各类方便食品相比,“一瓶冷水就能加热”可谓将“懒”的诉求照顾到了极致,在懒人经济当道的当下,借助自加热技术将一些包装食品进行“更方便改良”或者将一些难以包装化的食品通过自加热技术来实现方便化都是机会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