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与潍县萝卜
郑板桥是清代的著名文人,在乾隆年间任山东潍县县令的时候,为官清正,自己不受贿,也不巴结上级,不给上级送礼行贿,“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这两句诗说明他当官的清贫。自己不受贿比较容易做到,可是见了上司不送礼,这个县官可不容易当。那时候,知州、知府、道台、巡抚以及钦差大臣们,经常以巡查为名,到各地搜刮,一个小小县官怎么能应付得了,郑板桥却有一个《还礼戏钦差》的传说。
有一年,朝廷派了一个钦差到山东巡查,这位钦差姓娄,外号“搂两耙子”。这个人贪婪成性,无论到哪儿,“有鱼无鱼也要撒两网,有柴无柴也要搂两耙子。”他到了山东已经搂了两三万两银子了,可是就没搂着潍县郑板桥的。他知道郑板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从不受贿,更不送礼,要想搂他的银子可不容易。怎样才能搂到郑板桥的银子呢?这位钦差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鬼点子,他令随从抬来个大食盒,里面不装什么食品,却用大红纸封了一百两银子,让给郑板桥送去。他想,郑板桥呀郑板桥,上级给你送礼是瞧得起你,你不敢不收,如果收了,就必定要还礼,当时的习惯是上级给下级送一必须还十,不能少于十倍,最少得还回一千两银子,减去一百两,还能净得九百两,他越想越高兴。
钦差派随从人员,跑了一百多里地把食盒送到潍县衙门,郑板桥一见食盒就明白了,这叫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金钩钓鱼之计。不收是不行的,如果收下,便是鱼儿上钩,自找苦吃,一不贪赃,二不卖法,哪来的银子还礼呀。郑板桥心里这么想,却不动声色地想好了主意,含笑千恩万谢地收下了食盒,招待了来人。钦差的随从回去一禀报,可把“搂两耙子”乐颠儿啦。心想这一千两银子算是搂上啦。
郑板桥收下这一百两银子,等送银子的人走后,立即唤来众衙役,对他们说:“你们跟着我这个无能的县令几年了,够苦的啦,现在已到年关,你们大家把钦差大人送的一百两银子,给我留下一两,买回一麻袋萝卜来,下余九十九两你们均分了吧。”众衙役一听都愣了,谁也不敢动。“还愣着干什么,快拿去分吧。” 郑板桥又催促说。一个衙役激动地说:“老爷,我们分了这银子你用什么还礼呀,如不还礼,老爷的前程可就危险啦。”“我自有办法,你们不必为我担忧。”大家听了,欢欢喜喜地把银子分了。
没过几天,钦差“搂两耙子”来到潍县,郑板桥前去拜见他,他对郑板桥一百个奉承,什么“为官清廉”哪,什么“体恤民苦”哇,“才高八斗”呀,还说“回朝奏明圣上,日后定当高升”等,恭维了一大套。郑板桥心想,说这些还不是为了多搂点银子吗。
一天,得知这位钦差要走,郑板桥便命四个衙役将一个大食盒用红缎子扎好,给钦差大人送去了。钦差一见送来了大食盒,沉甸甸的,心想白银决不会少于一千两,乐的嘴都合不上了。他兴高采烈地解开红缎子,打开食盒一看,“啊”了一声,几乎晕了过去,这是咋回事呢?大家一看,原来食盒里装的不是银子而是大萝卜,上面有信笺一张,写着四句诗:
东北人参凤阳梨,
难及潍县萝卜皮。
今日厚礼送钦差,
能驱魔道兼顺气。
“搂两耙子”差点气炸了肺,用一百两银子买了几百个大萝卜,一辈子也没吃过这个亏。他腾地站起来,命人去查潍县的帐目,企图鸡蛋里找骨头,惩治一下郑板桥出出气。
但是一连查了十天,查帐帐清,查案案清, 真是案无积牍,县无冤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鸡蛋里硬是挑不出骨头渣来。这位搂钦差无计可施,只好咬咬牙,“以后再跟他算帐。”从这以后,潍县还真省事了,很少有人来这里找外块。
这位搂钦差回京后,念念不忘白送的一百两银子,作自嘲诗一首:
潍县挺富都想啃,
我也想啃赔了本,
银子送去一百两,
换回萝卜两大捆。
不知怎的,这两首诗让翰林院大学士知道了,认为是戒官的好材料,便把诗编入《戒官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