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光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比如说,没有拿到投资前的马云。
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我!
有些人光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比如说,没有拿到投资前的马云。
1995年,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马云把他的团队从杭州拉到了帝都北京。在北京,他遇到了时任央视《东方时空》纪录片导演的杭州老乡,也是知名导演张纪中妻子的樊馨蔓。
虽然当时全中国没几个人相信自己会成功,但马云还是预感到自己会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一道光,最起码,也要青史留名吧。
莫名而来的自信,是马云身上最大的特质,即使是在最困顿的时期,这种特质在他身上从来都不缺失。
于是有一天,看上去鬼鬼祟祟的马云(樊馨蔓语)跟樊馨蔓说:你不是在电视台工作吗?你就拍个片子,记录一下我的创业史。
当时,马云非常亢奋地和樊馨蔓讲了一个多小时他宏大的互联网蓝图,冰雪聪明的樊馨蔓却根本就没听懂他讲的是什么,和樊馨蔓在一起的编导提醒她:“这人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小心点!”
但是最后,她还是被马云感染了,决定为马云拍一集叫《书生马云》的专题片。
樊馨蔓后来说,“马云挺极端啊,他要推销他的想法,不管你听得下去,听不下去,他都滔滔不绝,强硬地把他的想法灌输给你。”
《书生马云》真实记录了马云早年“北漂”时落魄的遭遇:作为公司总经理和销售员的他怎么强撑着自己一遍遍走街窜巷,怎么样在推销时一次次被人当作“黄页骗子”,怎样借住在北京天坛附近朋友的公司一呆就是几个月,这个纪录片也成为早期中国互联网创业者最真实的写照。
《书生马云》的最后一幕:1996年的北京像个折叠的世界,1996年的马云坐在北京的公交车上,车窗外街灯阑珊,一脸迷茫的马云对着镜头不甘心地说:“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我;再过几年,你们都得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马云的前半生,活得像一场灾难!
马云的前半生,活得像一场灾难。
马云的爸爸叫马来法,身高一米八,仪表堂堂,情趣高雅,是杭州曲协的干部;妈妈是评弹演员,戏曲小调张口即来,和爸爸志趣相投。
马云的哥哥和妹妹也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基因,哥哥脸正腔圆,挺拔如松,妹妹乖巧可爱,可盐可甜,只有马云是个意外,长得有点不符合主流审美,还从小就满满的迷之自信。
而且,马云的学习成绩也很差,还非常不服管教,用现在的话说,这样的孩子就是标准的“学渣”。
小时候,因为家庭成分不是很好,马家的三个孩子经常被同学们欺负,每当这时候,哥哥和妹妹都是忍一时换得风平浪静,只有马云奋起反抗,有时直接就把书照对方脸上砸过去。
为此,马云小时候没有少挨同学们揍(多年以后,那些知道当年自己揍的是现在的中国首富的人,不知是什么心情?)。
因为经常在学校“惹事生非”,马云小时候经常从一个学校“下放”到另一个学校。
初中复读了一年,好不容易上完了高中,1982年,马云参加了第一次高考,数学只考了一分,毫无悬念地落榜了。
对于自己的落榜,马云倒也不放在心上,因为压根也没有人指望他考上大学:当时全国的高考录取率很低,能考上大学的都是人中之龙凤。
但是,落榜之后,生活总得继续。
为了谋生,他和表弟去应聘酒店服务生,结果,表弟被顺利录取了,马云却因为天赋迥异的长相惨遭淘汰。
后来,还是爸爸托人找了个关系,帮马云在出版社谋了个蹬三轮送书的活儿。
有一次,他在送书的间隙翻看了路遥的《人生》,突然醒悟过来:我马云可是要干大事的,绝对不能在三轮车上荒废了自己的人生!于是暑假一过完,又跑回去复读了。
第二次参加高考,马云的数学考了19分,虽然比第一次的1900%的进步,但还是不出意外地落榜了。
这时候,连一向包容他的爸爸妈妈都觉得这孩子就不是读书的料,在内心已经准备放弃他了。
但是,马云却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打算。
1984年,马云第三次参加高考,在死记硬背了几十道数学题型后,那年高考他的数学得了79分,但是还是连单科线都没过,第三次高考也基本判了死刑。
好在上天这时总算眷顾到他身上:因为英语成绩接近满分,马云被杭州师范英语系破格录取了。
说起来,马云还得感谢他老爸马来法:在马云12岁时,马来法送了马云一个收音机,在偶然有一次听到英国BBC的广播后,马云从此迷上了英语。
所以,在仿效金庸小说中的那些大侠天天不用上班,日日以除暴安良为已任的闲暇,马云还经常跑到西湖边,看到老外就上去用英语和人家拉家常,马云的英语口语能力就在那时练就出来了。
然后,因为机缘巧合,他遇到了澳大利亚的莫利一家。
也许是老莫利真的有识人之相,他和马云接触了一次之后,很快认定马云将来肯定能成就伟业。
于是,莫利一家把小马云当成了朋友,对他无微不至地照顾;马云考上大学后,莫利一家甚至承担了他的生活费。
在老莫利的帮助下,马云在大二那年拿到了去澳大利亚的签证,第一次走出国门。
这次出国也让马云打开了眼界,改变了他的世界观,也让他日后看问题时比同龄人更加深远。
人生的下半场,从大学开始
因为大学上的是英语系,马云的英语水平又明显高出同班同学一大截,应付课堂已绰绰有余。
闲得没事干了,马云就干起了校学生会主席,甚至精力旺盛到将杭州大学的学联主席也一肩挑了。
毕业分配时,马云是全校500多学生中唯一一个分配到大学去任教的毕业生――大学一毕业就去教和自己差不多的大学生,这是马云人生中的第一次跨越。
大学任教期间,马云通过做翻译挣点外快,慢慢的在杭州翻译界打出了自己的名气。
1992年,小平南巡后不久,28岁的马云虽身执教鞭于一屋之内,也有了一扫天下的冲动。
于是,他第一次下海,搞了一个海博翻译社,请了几个退休老教师,承接社会上的翻译工作。
后来,马云还是无奈地发现,就翻译社赚的那点钱,支付公司的房租都有些问题,但是毕竟这是自己创业的首个项目,马云不想翻译社就此终止。
为了把翻译社撑下去,马云一趟趟跑到义乌商品市场进货卖,医药市场野蛮生长的时候,他还做了好几年的医药代表。
1994年,因为英语口语说得溜,马云被杭州一个县的政府委派去美国洽谈业务。
到了美国之后才发现,对方就是个骗子公司,马云一到那里就被软禁了,据说就差一点被人撕票了。
好不容易脱离了虎口,马云买了一张飞往西雅图的机票,去见自己的外教朋友比尔,他听说比尔的女婿斯图尔特正在弄一个互联网公司。
马云不明白什么叫互联网,这次好不容易到了美国,他要当场去看个明白。
在斯图尔特的公司,马云第一次在搜索框里敲下“Beer”这个单词后,心里头突然电光火石一样的闪过:我可以在中国做一个商业网站的!
就这样,马云成功的忽悠了斯图尔特,帮他免费做成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中国黄页。
那时候,马云非常懂得资源利用。比如说,利用名人效应,编造出比尔盖茨的“名言”(实际上是马云自己说的话)为中国黄页宣传;还有,发动自己的学生为自己的公司开拓业务等。
当时,马云有个叫周岚的学生在杭州望湖宾馆做经理,在周岚的牵线下,马云为望湖宾馆做了个网页。没想到正赶上第四届妇女大会在杭州举办,当时的望湖宾馆成为网上唯一能搜索到的宾馆,望湖宾馆业务量猛增的同时,中国黄页也名声大振。
但是好景不长,没多久,杭州电信也开始做黄页业务了,很显然,作为私人公司的中国黄页不足以和国资背景的杭州电信竞争,马云最后只得将中国黄页并入杭州电信,自己带着团队北上。
1999年,在北京漂了两年多的马云到处碰壁,最后,他决定还是回到杭州,继续将创业进行到底。
在回去之前,一行人最后一次爬了一趟长城;从长城下来后,他们围着喝了一顿酒,喝得半梦半醒之时,长歌当哭。
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
只是你自己淘汰了自己!
回杭州后,35岁的马云拉来18位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他们凑了50万,在湖畔花园成立了阿里巴巴。
当时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很简单,就是如果有的商家有出口的需求,阿里巴巴帮他们把产品目录放到网上,然后买家通过阿里巴巴网站寻找合适的供应商。
但问题是:所有的产品信息都是免费发布的,阿里巴巴根本就不可能盈利啊。
没有多久,50万元创业资金就花完了,还好马云是真的有办法,他居然说服自己的员工先把钱借给公司,再将借到的工资发回给员工。
更神奇的是,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日子居然持续了很久,很多员工都无怨无悔地跟着马云干。
因为马云实在太能说了,他在布道阿里巴巴的理想时,在场的人基本都和樊馨蔓一样,没有不被感染的!
比如说,马云每次融资回来后,都会兴高采烈地对员工说:今天我又拒绝了一家风投,因为他们不懂阿里巴巴的梦想!
拒绝风投的次数多了,大家也就知道不是马云拒绝了风投,而是风投拒绝了马云,前后一共拒绝了37次!
这时,一个叫蔡崇信的大神在和马云交谈了一次后很快就“中邪”了,他放弃了70万美元的年薪和美国知名科技公司副总裁的职位,加入又苦又累的阿里巴巴,每个月拿着500元的月薪而自得其乐!
蔡崇信加入后,很快帮助阿里制定了国际化的公司章程和架构体系。
而且,在他的努力下,阿里获得了由高盛牵头的5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以及后来的软银投资的2000万美元。
2001年,正是互联网泡沫吹破的关键时期,有一天,一位商家打电话过来,问能不能通过付费的方式把自己的商品放到阿里巴巴商品搜索页的前列。
一语惊醒梦中人!阿里巴巴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盈利模式,从此以后,阿里巴巴开始走上正轨,马云后来更是数次问鼎中国首富。
而就马云自身的条件来说,他蹬过三轮、卖过小商品、复读两次才考上大学,就像《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被很多人认为资质鲁钝,不堪大用,但最终还是在作家路遥的《人生》、莫利一家、蔡崇信、甚至是那个寻求付费广告的客户的帮助下,一路过关打怪,成为举世公认的商业奇才。
所以,真正的人生往往从下半场开始: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只是你自己淘汰了自己!
注:文/电商君,公众号:电商(ID:kandianshang),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