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一键发布
手机号码*
验证码*
联系方式只用于平台与您联系,牛选时刻保障您的隐私安全
需求描述*
确认发布
取消

河南省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上半年新乡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亿邦动力网   亿邦动力网阅读:1001赞:672020-07-30

上半年新乡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07月30日消息,河南省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上半年新乡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以下为数据公告原文:


今年以来,在新乡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复工复产扎实推进,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经济运行稳步复苏。

一、经济运行稳步复苏

初步核算,上半年新乡市生产总值1373.29亿元,居全省第6位;同比下降0.1%,居全省第7位,较一季度前进2个位次;其中,二季度当季增长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7.80亿元,居全省第7位;下降2.5%,居全省第7位。第二产业增加值615.58亿元,居全省第6位;增长0.2%,居全省第7位。第三产业增加值639.92亿元,居全省第6位;增长0.1%,居全省第9位。

(一)农业生产形势向好,夏粮喜获丰收

夏粮喜获丰收。上半年,新乡市粮食产量279.15万吨,同比增长2.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其中,亩产量484.36公斤,增长2.7%。畜牧业产量稳步恢复。上半年,新乡市生猪、牛、羊和家禽出栏量分别为106.87万头、3.37万头、33.28万只和2689.16万只,产量依次达到8.49万吨、0.5万吨、0.4万吨和3.53万吨;禽蛋和牛奶产量分别达到14.28万吨和4.24万吨。

(二)工业生产恢复较快,高技术和高新技术拉动作用明显

上半年,新乡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较一季度提升7.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较一季度前进5个位次。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4%,集体控股企业增长6.8%,股份制企业增长2.4%,私人控股企业增长2.7%,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7.7%。分企业类型看,大型企业增加值增长4.8%,中型企业下降3.9%,小型企业增长2.2%,微型企业增长2.9%。分产业类型看,高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5%,高于新乡市平均水平16.6个百分点,拉动新乡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4.3%,高于新乡市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拉动新乡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个百分点。

(三)市场销售持续好转,网上零售保持活跃

上半年,新乡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5.07亿元,同比下降10%,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0.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其中,6月当月增长1.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当月增速连续两个月保持正增长,销售市场保持向好态势。限额以上零售额125.01亿元,下降4.7%,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4.6个百分点。网上零售市场保持活跃,新乡市通过网络实现的零售额2.96亿元,同比增长27.9%,高于新乡市零售总额增速37.9个百分点。人工智能产品快速增长。限额以上单位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增长145.3%,智能手机零售额增长35.7%,分别高于新乡市零售总额增速155.3和45.7个百分点。基本生活用品和医疗用品增长较快,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通迅器材类、日用品类和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4.0%、22.8%、14%和51.5%。

(四)投资平稳回升,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增速全省第二 

上半年,新乡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6%,较一季度提升3.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分产业看,三产投资增速进入全省前三位,上半年,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4.2%,较一季度提升8.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拉动新乡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6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3位。分项目看,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增长15.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8.8%,较一季度提升59.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7.9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4%,较一季度提升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

(五)效益好转质量提升,财政金融较快增长

一是工业营收降幅收窄,利润总额快速增长。1-5月份,新乡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9%,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0.3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长20.8%,较一季度提升24.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较一季度提升3个位次。二是财政收入增速由负转正,税收质量明显提升。上半年,新乡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2.34亿元,同比增长1%,增速由负转正,较一季度提升10.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4位。其中,税收收入71.34亿元,增长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居全省3位;税占比69.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新乡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3.45亿元,下降12%,居全省第16位。三是金融信贷增长较快,存款余额增速全省第一。6月末,新乡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562.98亿元,同比增长15.3%,较一季度提升2.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262.23亿元,增长18.8%,较一季度提升0.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

(六)物价平稳回落,总体呈现“三降五升” 

上半年,新乡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3%,涨幅较一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从消费类别看,总体呈现“三降五升”,“三降”即居住、衣着、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同比下降0.1%、1%和2.6%;“五升”即食品烟酒、其他用品和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同比上涨12.4%、8.9%、3.9%、2.2%和0.2%。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稳步增长的基础有待巩固

从行业来看,半数行业负增长。上半年,新乡市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17个行业增加值负增长,合计拉低新乡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9个百分点。从企业来看,一是中型企业增速较低,上半年,新乡市中型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9%,拉低新乡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9个百分点;二是超半数企业负增长,上半年,新乡市135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产值负增长的企业724家,负增长面达到53.5%。从评估指标来看,用电量增速支撑较弱。上半年,新乡市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9.5%,全省位次持续下降,由一季度的全省第7位降至上半年的第10位,工业用电量增速位次靠后,对工业增加值增长的支撑作用不强。

(二)投资提速压力较大

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二产业投资增速全省位次靠后。上半年,新乡市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40.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6.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7位,较一季度后退1位;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1.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5位,较一季度后退9位。其中,工业投资下降9%,降幅较一季度扩大5.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4位,较一季度后退8位。

(三)第三产业恢复增长难度大

一是部分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1-5月份,新乡市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0.3%,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2.9%,低于新乡市平均水平52.6个百分点;房地产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5%,低于新乡市平均水平14.7个百分点。二是商品房销售不景气状况加剧。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14.3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2个百分,居全省第16位,较一季度后退5位;商品房销售额175.99亿元,降6.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6位,较一季度后退5位。三是住宿餐饮业销售额降幅较大。上半年,新乡市住宿业销售额同比下降29.4%,低于新乡市平均水平19.4个百分点;餐饮业销售额同比下降22.5%,低于新乡市平均水平12.5个百分点。

三、对下步做好经济运行工作的建议

总的来看,上半年新乡市逐步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运行呈稳步复苏态势,发展韧性和活力进一步彰显。同时也要看到,一些指标仍在下降,疫情冲击损失尚需进一步弥补。下一步,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基础上,建议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做好保障工作。当前市场需求尚未完全恢复,需要抓实抓细各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帮扶企业纾难解困,稳住经济基本盘。二是加快项目入库,确保重大项目早开工、早投产。切实发挥大项目、好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提高投资的综合效益,不断增强新乡市经济增长后劲。三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切实巩固供给侧改革成果,打通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堵点、难点,畅通经济循环,推动新乡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是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推动新乡市经济行稳致远。



此外,河南省日前还公布了以下关键数据:


上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大力实施“五提”行动,主要指标增速持续回升,经济运行稳步向好,实现了“出谷转正稳增稳升”的预期目标

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237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5%,一季度为下降4.9%,经济增速实现由负转正;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1和0.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9.0亿元,同比下降2.6%;第二产业增加值1077.4亿元,增长0%;第三产业增加值1203.6亿元,增长1.3%。

一、农业生产稳步恢复,夏粮再创历史新高

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9.2亿元,同比下降1.8%,降幅比一季度收窄9.3个百分点。夏粮产量创历史新高,全市夏粮总产量121.7万吨,比上年增加11.2万吨,增长10.2%。农业种植结构持续优化,瓜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同比分别增长8.7%和4.0%。畜牧业生产逐渐恢复,上半年,禽蛋产量7.4万吨,同比增长23.0%,比一季度加快5.5个百分点;猪肉产量4.4万吨,同比下降38.5%,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0.9个百分点。

二、工业生产实现增长,制造业贡献突出

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8%,增速比一季度回升8.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增速0.2个百分点;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增速比3月份加快4.3个百分点,二季度以来增速逐月加快。分三大门类看,制造业贡献突出。采矿业增加值下降4.0%,制造业增长2.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5.7%,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回升3.8、8.96.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3.8%,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6个百分点。从行业看,行业形势普遍好转。39个行业大类中有29个行业大类增速比一度回升,其中16个行业实现增长,比一季度增加6个行业。从重点企业看,全市60家重点企业产值同比增长3.1%,21户企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中石化、725所、洛玻集团、洛轴LYC等重点企业增势良好。

三、服务业增长转正,新兴服务业增势良好

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增速比一季度回升3.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多数行业呈现回升势头。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3.4%、4.4%和18.8%,降幅比一季度分别收窄8.8、7.1和16.3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1%、4.3%。1-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6%,增速比一季度回升6.4个百分点。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21.7%,比一季度加快5.8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2.4%,比一季度加快3.0个百分点。

四、投资增速不断加快,基础设施投资显著回升

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比一季度、1-5月分别回升12.1、1.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增速0.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0.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0.5%,增速比一季度分别回升29.9、12.5、10.2个百分点。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8%,工业投资增长2.1%,民间投资增长6.3%,增速比一季度分别回升13.0、12.9、11.3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稳步回暖。上半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73.7亿元,同比增长1.2%,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447.0万平方米,增长8.3%,一季度下降0.1%;商品房销售额320.4亿元,增长26.8%,增速比一季度回升9.4个百分点。

五、市场消费逐步回暖,网上零售较快增长

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6.8亿元,同比下降10.5%,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1.1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增长0.2%,比一季度回升21.8个百分点。上半年,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02.1亿元,下降10.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4.7亿元,下降12.1%。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114.2亿元,下降37.4%;商品零售802.7亿元,下降4.6%。基本生活用品较快增长,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和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7.8%、9.9%、16.2%,比一季度分别加快5.89.26.3个百分点。升级类商品销售恢复增长,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5%和5.0%,一季度分别下降8.5%和24.5%。网上零售快速增长上半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网上零售额增长12.0%,其中6月份当月增长31.0%。

六、财政实现小幅增收,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亿元,同比增长1.6%,比一季度回升1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3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128.3亿元,同比下降5.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9.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13.7亿元,同比下降3.4%。其中民生类支出323.4亿元,同比增长1%,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78.2%,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

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和11774.2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各项存款余额6449.8亿元,同比增长3.0%;各项贷款余额5324.4亿元,同比增长15.6%。

七、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放缓

上半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6.4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0.5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66.3%。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04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58.8%,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0.52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86.7%;城镇登记失业率3.61%,与1-5月持平,控制在4.5%的目标以内。

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0%,涨幅比一季度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涨幅比3月份回落1.5个百分点。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呈现“七涨一降”的格局。其中,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10.7%,衣着上涨0.3%,居住上涨0.8%,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1.4%,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3%,医疗保健上涨4.8%,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7.0%;交通和通信下降3.6%。

八、新兴领域动能增强,动能转换提档加速

新动能为经济复苏提供强大动力。上半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增长较快,增加值增速分别为4.1%、4.3%和21.1%,合计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从新产业看,上半年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5.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4.7个百分点;1-5月,专业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6.9%,分别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30.0和21.3个百分点。从新业态看,上半年,限额以上批零单位中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2.0%,占限上批零单位零售额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从发展后劲看,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7%,比一季度回升37.8个百分点,高于全部投资24.2个百分点。从新产品看,上半年光电子器件产量同比增长64.8%,充电桩产量增长153.9%。

总的来看,上半年,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和对冲政策利好释放,全市生产需求持续改善,积极因素逐步增多,经济运行稳步回升。同时也要看到,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更趋严峻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经济恢复仍面临压力。下一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贯通起来,以副中心城市建设为统领,聚焦“六稳”工作、“六保”任务,推进“五提”行动,全面深化“9+2”工作布局,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实现“三季度填谷补欠持续向好、四季度着力求进加速上扬”,确保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副中心城市建设各项措施落地落实,推动全市经济稳中求进、持续向好



-------------------------------------------------


2020年上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信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疫情防控形势良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推进。主要经济指标回暖态势明显,经济运行平稳向好,基本民生保障有力。

初步核算,上半年信阳市地区生产总值1290.49亿元,同比下降1.6%,降幅较一季度收窄8.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4.67亿元,同比下降4.6%;第二产业增加值455.94亿元,同比下降1.5%;第三产业增加值599.88亿元,同比下降0.4%。一、二、三产降幅分别较一季度收窄6.3、11.7和6.5个百分点。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特点

农业生产稳定,粮食安全有保障。今年上半年,粮食播种面积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初步测算夏粮产量和平均亩产均高于去年同期。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种植效益不断提升,茶叶、蔬菜、油菜、瓜果、中草药材等经济作物生产平稳。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6%,较一季度回升6.3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快速恢复,新兴产业增速较快。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及企业复工复产的不断推进,工业生产快速恢复,3月、4月、5月、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3.8%、8.9%、7.4%、6.1%,增速保持在全省前5位。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降幅较一季度大幅收窄13.8个百分点。从6月份来看,全市七成工业行业实现正增长,其中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3%、12.7%和13.8%。从上半年来看,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和15.0%,较一季度加快12.3和12.1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5%,比1-2月回升26.0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10.5%,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5.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不断巩固,增速居全省前列。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回升,1-4月份已实现同比增长0.2%,1-5月同比增长2.0%,上半年同比增长3.8%,快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第4位,较一季度前进2个位次,增长势头不断巩固。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559个,项目个数比上年同期增加98个,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5.1%。分产业来看,第二、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3.0%和6.8%,第三产业投资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分领域来看,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0%,增速较一季度加快7.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8%,今年首次转正;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3%,增速较一季度加快10.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155.55亿元,在全省居第5位,同比下降2.9%,较一季度回升10.9个百分点。

市场销售逐步改善,下降趋势有所缓解。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7.16亿元,在全省排名第7位,同比下降12.4%,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1.5个百分点。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405.64亿元,同比下降12.3%,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1.4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91.52亿元,同比下降12.7%,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1.8个百分点。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商品零售同比分别下降16.3%、10.8%,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8.9和7.8个百分点。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业同比下降2.7%和11.8%,住宿业和餐饮业同比下降24.1%和15.6%,下降趋势与一季度相比均有较大程度缓解。

服务业持续复苏,规模以上服务企业盈利水平有效提升。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4%,较一季度回升6.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869.64亿元,在全省排名第4位,同比增长10.6%;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006.91亿元,同比增长10.5%。1-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今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同比增长1.0%,较1-2月回升28.5个百分点;营业利润增长5.5%,较1-2月回升15.5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2.85亿元,同比增长1.2%,占比28.2%,所占比重最大。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9.82亿元,占比24.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营业收入6.10亿元,占比10.2%。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基本民生保障有力。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3%,较一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分城乡来看,城市上涨4.8%,农村上涨4.0%。分类别来看,食品烟酒同比上涨12.3%,居住上涨2.3%,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6.0%,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分别下降0.6%、1.9%,衣着、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基本与同期持平。与一季度相比,食品烟酒价格回落最为明显,回落3.1个百分点。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环比下降0.1%。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64.0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4%,增速在全省排名第4位。

二、下半年经济形势预判分析

总的来看,上半年全市逐步克服疫情不利影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发展韧性显现。同时也要看到,一些重要经济指标仍处于下降区间,疫情影响尚存。当前,境外疫情和外部经济形势更趋严峻复杂,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巨大,但经济发展也存在支撑因素,总体上向好的趋势不会变。

(一)经济发展不利因素

从外在因素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世界疫情对产业链的影响。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及疫情造成世界贸易萎缩等因素叠加,其影响会沿产业链不断传导,信阳的进出口乃至经济发展不可避免会受到制约。二是疫情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仍将持续。今年一季度,疫情对经济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冲击,餐饮、旅游、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服务性消费一季度产生的损失在后期难以回补。从潜在影响来看,由于世界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国内疫情亦有反弹风险等因素影响,投资者、消费者持谨慎态度,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难以衡量。三是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具有滞后性。今年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表现良好,同比增长3.8%,在全省排名第4位,对GDP的增长起到了较强的促进作用,但固定资产投资对于GDP的拉动作用并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在一定的时间内逐步释放。

从内在因素来说,信阳市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依然不优。今年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6%,为三次产业中最大降幅,分别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多降3.1和4.2个百分点,而且其占GDP的比重超过18%,较大地下拉了GDP增速;二是营商环境仍待优化。近年来,我市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有着较多的问题,尤其是在企业融资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企业和群众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阳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支撑因素

    一是“四上”在库企业数量增长。“四上”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居民收入的主要载体,今年上半年信阳市加大力度抓好“四上”企业培育和申报入库工作。2-6月份,全市申报入库202家(项)。截止6月底,全市在库“四上”企业法人单位总数达3586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44家,增幅4.2%;其中,工业企业1141家,比去年同期增加32家;房地产业企业622家,比去年同期增加59家;批发零售业企业745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21家;住宿餐饮业企业206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4家。“四上”企业在库数量的增加,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有望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疫情发生后,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由于省委省政府对振兴信阳革命老区已逐渐开始加力,加快对信阳重大项目审批,从金融、财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信阳重大项目建设会加快。基于以上因素判断,虽然下半年信阳投资增长预期存在不确定因素,但预判情况比较乐观。

三是消费市场将持续改善。今年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逐月收窄,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疫情对消费品市场的影响逐步减弱,同时,政府及各部门刺激消费提振消费信心措施不断强化,上半年积累的刚性消费需求和下半年新增消费需求有望加速释放,预计下半年消费市场将延续向好态势。

下一步,全市上下要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克服疫情不利影响,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抓好“四上”企业入库,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贯彻执行,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



-------------------------------------------------


    上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力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生产需求逐步改善,经济运行逐步向好的发展态势不断拓展,上半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步回升。

    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730.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0.5%,降幅比一季度收窄8.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51亿元,下降4.6%;第二产业增加值255.92亿元,下降1.1%;第三产业增加值255.92亿元,增长1.0%。

    一、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再获丰收

夏粮生产再获丰收,夏粮总产169.03万吨,同比增长1.26%。亩产491.22公斤,增长2.77%;夏粮播种面积344.09万亩,下降1.46%,上半年生猪出栏41.1万头,下降36.4%,猪肉产量3.40万吨,下降35.9%。牛肉产量0.27万吨,同比下降32.7%;羊肉产量0.53万吨,同比下降17.7%;牛奶产量0.40万吨,同比下降4.1%。

    二、工业生产恢复较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较快

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8%,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1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完成增加值同比下降2.3%;制造业增加值下降1.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8.7%。分产业看,全市“三大”主导产业合计完成增加值同比下降2.0%,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3.4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及化工业下降5.6%;食品制造业增长6.2%;装备制造业增长14.8%。“三专”特色产业合计完成增加值同比下降17.7%,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个百分点。其中羽绒及制品业下降19.0%;现代家居下降9.2%;生物基新材料下降37.4%。

    三、固定资产投资由负转正,高技术产业和医药行业增长较快

    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4%,增速较一季度提高27.9个百分点。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下降23.3%,制造业投资下降28%,降幅分别比一季度收窄22.7、3.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7.6%,比一季度高27.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9.3%,比一季度高38.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6.1%,比一季度高2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42.3%,其中医药行业投资增长90.7%。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7%,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0.8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5.9%,商品房销售额增长17.7%,分别比一季度提高45.4和50.9个百分点。

    四、市场销售逐步改善,基本生活类消费较快增长

    上半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47亿元,同比下降13.8%,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1.1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下降0.8%,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3个百分点。分城乡来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6.56亿元,同比下降14.2%,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1.2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品零售额82.91亿元,同比下降12.7%,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1个百分点。按消费类型看,批发和零售业同比下降12.6%,住宿餐饮业同比下降19.5%,降幅分别比一季度收窄11.2和20.8个百分点。在基本生活类商品中,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分别增长10.0%、15.9%、17.1%。

    五、财税收入逐步恢复、存贷款稳步增长

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47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比一季度高12.2个百分点。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6.27亿元,同比下降13.5%。截止6月底,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059.74亿元,比年初增加182.10亿元,同比增长1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176.28亿元,比年初增加153.85亿元,同比增长22%。

    六、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

    1-6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增速比一季度低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3.8%,农村上涨2.6%。调查的八大类价格五涨三降,其中上涨的类别是:食品烟酒类上涨9.9%;居住类上涨0.4%;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7%;医疗保健类上涨5.3%,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7.7%。下降的类别:衣着类下降3.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7%;交通和通信类下降2.8%。

标签:

作者: 亿邦动力网

来源: 亿邦动力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网站本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 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侵权投诉反馈邮箱:service#hotniu.cn(#改成@)

  • 今日头条
  • 本周头条
  • 本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