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资讯>观察>第一次双11活动什么时候开始,是怎么来的?
用今天的目光来看,双十一是电商盛世的象征,然而在当时,它一出生就差点夭折了。
一年一度的淘宝“双十一”活动又要来了!参加过那么多次淘宝“双十一”活动,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你又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年的11月11日不再只是光棍节,还是“购物狂欢节”了呢?
今天,小库就来告诉大家答案吧!
淘宝洗牌
2008年10月,淘宝“地震”,时任副总裁兼B2C业务一把手的黄若“下课”。
据知情人后来透露,马云怒发冲冠拿下黄若的原因有两个:
当年淘宝网年交易规模高达千亿,而B2C的淘宝商城(天猫前身)每天只有300万交易额,被京东商城甩出了几条街; 更严重的是淘宝商城增长率仅有百分之十几,而同期淘宝网高达百分之几百,前者看不到希望。
黄若离开后,淘宝商城空缺了,马云扫了一下手中的牌,目光落在了一个身型瘦弱、文质彬彬的“眼镜男”身上。
这个人正是马云刚从盛大挖来的空降兵、淘宝网的财务张勇,十一年后,他将接过马云的指挥棒执掌阿里商业帝国,不过此时摆在他前面的是异常艰险的一场仗。
当时,淘宝商城刚刚成立半年,经过一轮洗牌,整个团队只剩下20多号人。作为一个新业务,它的存在感非常低,前任黄若牟足了劲赶也没赶出个成绩,那么张勇有什么不同吗?
“双十一”萌芽
张勇祭出了他的杀手锏搞促销:既让买家记住他的淘宝商城,也让卖家加大重视程度。 有了思路后,怎么选一个日子呢? 张勇看了看黄历选择了11月,因为它刚好处于十一黄金周和圣诞促销季中间,11月没有节日,只有一个所谓的“光棍节”,于是张勇一拍脑袋:“那正好,光棍儿没事干就多买点东西吧!”
用今天的目光来看,双十一是电商盛世的象征,然而在当时,它一出生就差点夭折了。
首先,在消费者那头,双十一是互联网上的一个新词,当时中国人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社交,QQ、游戏、人人网如日中天,网上购物的人非常少。 其次,在商家这头,他们都把电商当做是一个清理库存和尾货的地方,绝大部分公司的电商部门就是网管加一个销售,根本不愿意再配合淘宝商城“全场五折”的疯狂双十一。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艰难招商,最后仅有27个商家试探性地向张勇抛来了橄榄枝。但是超乎所有人预想,整个平台交易额是5200万元,这是当时日常交易的10倍左右。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商家也没有想到互联网的聚合力量那么大。当天早晨,货就卖得差不多了,很多商家临时到线下补货,甚至出现董事长批条子直接从经销商地面店临时调货到网上卖的现象。
2009年前,11月11日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而到2012年,它却成了一个标志性节点,一个销售传奇,一个网络卖家、平台供应商、物流企业的必争之地。
“购物狂欢节”前的十足准备
当时没有现在的物流规模,但是5200万元这个总数还不是很大,对他们来说无感。第二年,交易额达到9.36亿,这个数字就不小了,物流开始有疼痛感。2010年“双十一”的物流是最痛苦的。后来他们总结经验,没有及时跟物流合作伙伴协调好,让他们有充分的准备去接单,包括商家自己的仓储也出现了问题。
2011年,他们做的事情是,技术平台包括支付宝的支付系统能够撑得住一个巨大的喷发量。这几年走过来,最令他们骄傲的不是数字,最重要的是整个技术平台是全世界支持实时交易最流畅的系统。这一年,淘宝商城正式改名为天猫。2017年“双十一”峰值,他们可以做到1700万人同时涌进全场,每秒生成5万笔订单,系统岿然不动。这是要有一定的技术底蕴才能做到。
技术累计是一个过程。2012年“双十一”因为一些技术问题,有局部商家出现超卖现象。这是大型活动中应该极力避免的。尽管今天的模式决定他们不拥有库存,但是作为平台仍然需要为商家库存的准确性做好他们的事情。阿里第一朵云是电商云,现在淘宝、天猫商家的订单都跑到聚石塔上,提供给商家实时的数据处理和计算能力。2017年“双十一”2亿左右的订单数,实现了零超卖。
全球化的“双十一”
“双十一”从电商催生的回馈用户促销活动,发展成线上线下集体狂欢的购物节,甚至于走向全球市场,实现全球买、全球卖的大目标。“双十一”的成交量也逐年快速增长,而且,现在“双十一”活动并不局限于一天,周期逐渐被拉长,去年天猫的“双十一”周期就被确定为24天,并在全球推进eWTP,显示“双十一”将进入新的发展周期,不再是单纯的“网购狂欢节”了。
在过去三年间,双十一的全球化是阿里巴巴逐步推进的过程。2014年开始,阿里巴巴就将全球化的概念带入双十一,阿里巴巴当时开启全球化,既想让国内消费者买到喜欢的国际品牌产品,又想帮助中国优质商品走向全球。
2015年被视为双十一全球化元年,更加强调“全球买”。据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双十一,有4万多个商家、3万多个品牌和600万种货品参与,包括了来自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个海外大牌。当天全球产生成交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05个,其中日本、美国、韩国、德国、澳大利亚成为进口成交TOP5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