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对反垄断重拳出击,刚到2022年,第一棒也已经落下。1月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公布了13例行政处罚案件,其中涉及到几个知名的互联网企业。
12起案件被处罚
本次集中公布的行政处罚案件中,涉案多为互联网行业,所涉公司包括腾讯、阿里巴巴、京东、B站等企业。其中,腾讯相关案件共9起,阿里巴巴相关案件2起,京东和哔哩哔哩各1起。
从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示的处罚文件可知,多起案件涉及企业的股权收购或设立合营企业等。
根据《反垄断法》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处罚文件中显示,腾讯、哔哩哔哩分别在获得股权与收购马卡龙的过程中,未事先申报。
比如说,2015年2月16日,魅族科技完成股权变更登记,但是在此之前未依法申报,违反《反垄断法》第二十一条,所以构成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的经营者集中,涉案公司每案处罚金额均为50万元。
118件“反垄断”行政处罚案件
早在2021年4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对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在中国境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的行政处罚,并处以其2019年中国境内销售额4557.12亿元4%的罚款,计182.28亿元。
这是国内互联网反垄断第一个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案子,而阿里巴巴也成为了第一家因垄断被罚百亿的互联网公司。
2021年4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对美团实施“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并于10月8日做出处罚决定:全额退还独家合作保证金12.89亿元,并处以34.42亿元罚款。
2021年7月7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互联网领域22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涉案企业分别处以50万元人民币罚款,此次处罚涉及腾讯、阿里、苏宁易购、蘑菇街、小红书、58同城、天鲜配、小桔智能等多家互联网领域巨头和知名平台公司。
2021年11月20日,市场监管总局就发文对43起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立案调查,并作出处罚决定,涉及企业包括腾讯、阿里、百度、京东、美团、滴滴、苏宁易购等多家公司。
根据统计,2021年,反垄断局通报了118件“反垄断”行政处罚案件,这几乎是2015至2020年6年间通报的总和,而互联网行业更是重灾区。
为什么要坚持反垄断
只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才可能锻造出有竞争力的经营者,只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才能鼓励创新以提高竞争水平。
随着一个个互联网巨头的崛起,大家不再攀比创新,而是比谁更有钱,谁更有流量,更过分的是他们甚至还阻碍创新。
如果垄断没有被限制,就很容易会造成谁先想出来的点子不重要,反正最后都是资本赢;谁先做出来的也不重要,反正最后都是有流量取胜现象的出现。
现在,欧美也对苹果、谷歌、Facebook、微软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展开反垄断调查,针对反垄断是世界大势所趋。
只有国家对于反垄断的态度越来越重视,互联网才能停止野蛮生长。对于反垄断的问题,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