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资讯>观察>拼多多如何让消费者又爱又恨?
在这个各路电商都在试图下沉化的当下,拼多多反而在向上突围做升级。
拼多多是一家气质神奇的电商公司。
不信你可以自己试试,任何事情只要加上拼多多这三个字,画风就会往奇怪的方向转去,并且引发狂欢。
我在去年19块多买拼多多股票的时候,就体会到了这种神奇的感觉,并且遭到了读者圈和朋友圈的一致嘲讽,少数几个不那么嘲讽的,也是说我眼光独特,钱多烧的。
你说不好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总之就是很特别,很特别的那种感觉,又滑稽又有一丝严肃的哲学气息。
买股票很严肃,买拼多多的股票就很神奇。
这段时间拼多多股价飞涨,价格过了40,已经是当前国内不可忽视的电商巨头了,单论市值稳居国内前五,很不幸,我又枯燥的赢了。
当然,自打百亿补贴以及最近双十一正儿八经的发钱砸钱开始后,大家的对于拼多多的认知都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从沙雕到并夕夕。
从并夕夕到拼夕夕。
从拼夕夕到拼多多。
现在已经逐渐有从拼多多进化到拼爹爹的趋势了。
一个百亿补贴就有这个效果,这个世界就是这么魔幻。
一开始人人都恨拼多多。
这是早期互联网圈对于拼多多的一致认知。
必须承认,早期的砍一刀和各种洗脑广告,对于朋友圈的关系链是一种泥石流般的影响。
多年不沟通的女神,曾经的死对头,点头之交的商务好友,过年才见面的父母,每天专注于污染视线的微商,以及懵懂的你,总是能在拼多多的链接里见面。
别说什么后会无期,拼多多会让你后悔。
我看了知乎上面说分手后和前女友的故事,里面的大神们真能编。
但现实情况是,能帮你和前女友搭上话的,只有拼多多。
而且早期拼多多平台上的很多产品质量,用一言难尽来形容都有点一言难尽了。
可以说在风评上,已经是难看的不能再难看了。
直到目前,大家对于拼多多的评价,依然是两极分化的。
喜欢的各种安利,不喜欢的踩到泥土里。
更神奇的是,很多人不管是夸拼多多还是骂拼多多,都可以做到无缝切换,前脚骂多多影响社交体验,后脚夸多多真香。
虚假的就像这个世界一样真实。
而看到拼多多的GMV以及用户增长,你会发现还是真香的居多。
这可以称之为薛定谔的拼多多。
但我不觉得有什么薛定谔。我眼中的世界从来不带有这些主观色彩,做投资和风控,最重要的还是逻辑,数字与客观事实,而不是所谓的用户主观评价。
因为多年的职业生涯早就让我深刻认知到,人心是最不可靠的东西。
他们今天可以骂你,明天也可以夸你,甚至可以一边骂你一边夸你,反之亦然。
人是一种神奇的生物。
我对于拼多多的认知一直是不同于身边人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之前敢于买拼多多的股票并且敢于公开接受嘲讽。
我确实也神烦拼多多的各种运营活动,但是不耽误我在他们身上下注。
个人主观喜好与做事逻辑分开,为自己的逻辑下注买单,是一个专业人士的基础素养。
往好里讲这叫对事不对人,往坏里讲这叫精神分裂。
但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
抛开各种主观情绪再看拼多多,你会发现一个现状,整个美股市场上,有这样增速的且规模巨大的C2C的电商平台,有且只有拼多多一家。
如果你对美股的电商类股票感兴趣,你没得选,欧美投资者也没得选。
能和拼多多业务对标类似的,只有淘宝,作为无可争议的第一巨头,淘宝的红利已经释放过了不止一次。
显然在想象空间上,第二名会有更多空间。
这就是我当时买拼多多的核心逻辑,尽管我当时主观对拼多多非常讨厌。
做股票投资时,一个很简单的常识是,你的感官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接盘侠认不认可你的投资标的,这直接决定了他们会不会为你买单。
买了股票卖不出去,是一件很沙雕的事情。
实际上,美股的投资人们(尤其是外资资金)认可这个逻辑,他们错过了阿里红利,又看到了一个新的,高增速的,立足于世界最大消费品市场的C2C模式公司崛起。
Wow~that’s Fxxking Cooooooooool!six,six,six!take my money,buy buy buy!
然后拼多多的股价就和他们的GMV一起上了天。
即使很多人到现在没有用过拼多多,且受情绪影响讨厌拼多多,也无可否认拼多多目前的阶段性成果以及爆炸性的增长。
从商业上,如果一家公司用被人不屑的方法获得了成功,那么成功背后必然有正确的逻辑。
所谓的神烦的社交链,只是表象,如果真的这么简单,君不见模仿拼多多模式的公司死了多少?
靠骚扰用户就能获得成功?贪玩蓝月和微商早就登顶世界之巅了。
靠便宜和烧钱也根本不是核心竞争力,市场上也不需要第二个拼多多。
实际上也不可能再有第二个拼多多了,因为这个领域的心智已经被占领完了。
在玩了1整年的拼多多之后,我意识到了他们这个产品的真正有趣之处。
拼多多的崛起确实有来自下沉用户的原因,但是这里的所谓的下沉,根本不是什么消费降级,小镇青年开始上网以及所谓乡村小卖部便宜货互联网化。
这些东西支撑不了拼多多这么大体量的高速增长。
拼多多过去的战略,本质上其实并不是服务三四五线城市的人,而是满足用户内心的三四五线的需求,是满足了每一个人内心的下沉欲望,这里的下沉不是贬义词。
拼多多满足了所有人的某一类需求。
而不是某一类人的所有需求。
建议认真读3遍,感受一下区别。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于不同消费品的定义是完全不同的,对于不同产品的价格接受度也是完全不同的。
举个例子。
一个生意人可能不在乎花大几十万买一辆豪车,一是因为有钱,二是因为豪车可以帮他撑场子有利于生意。
但于此同时他可能无法接受一双椰子要几千块,在他看来鞋就是穿得,花这么多钱买鞋是SB,身边的生意伙伴也没有比鞋的。
尽管鞋对于车,便宜太多了。
再举几个例子。
有的人买口红和鞋的时候大手大脚,但是在点外卖的时候舍不得多加1个肉1个蛋。
有的人天天下馆子花钱如流水,但是舍不得买超过200块的衣服。
有的人出门游玩一定是五星级酒店,但是舍不得使用单价超过2元的纸巾。
他们不是没钱,也不是花不起钱,更不是小气,而是在不同的场景下,他们对于花钱这件事情的人认知以及承受的阈值不一样。
有的场景下,他们是高净值用户;有的场景下,他们是极度价值敏感型用户。
拼多多抓住的就是这一点,抓的非常稳准狠。
一个人完全可以在京东买全套高端电竞设备,同样也可以在拼多多上拼一些简单的生活零部件。
同样,拼多多上很多商品在进行“百亿补贴”,小到iPhone大到汽车整车,在比其他平台便宜时,大多数消费者也会毫不犹豫的用脚投票。无关于选择哪个平台本身。
这不矛盾,人是复杂的,需求也是复杂的。
人人都是拼多多的潜在客户。
拼多多自己给自己定位是永远做一家腿上带泥的电商,这其实非常重要。
很多互联网人对于下沉和商业的认知,太傲慢了。
拼多多还有一个让人经常拿出来说事儿的东西,就是所谓的山寨货和假货。
矮要承认,挨打要站稳,拼多多早期确实是很多东西一言难尽,平台鱼龙混杂,这是事实,是无可辩驳的。
但同样的事实是,每一家C2C电商的早期,都是一样的状况,没有人天生是白莲花的。
对于打击假货和山寨,想也知道,拼多多才是最积极的,因为他们如果想要继续走下去,不干掉这些标签,是没有未来的。
这不是什么情怀,这就是赤裸裸的利益最大化,打击山寨和假货才是最符合拼多多利益的行为。
截止目前,在打击假货上,拼多多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但依然还需要努力。
其实拼多多上的生活小部件,已经基本被义乌包圆了。
今年去了一趟义乌做供应链调研,意外发现整个义乌的快递市场,拼系和淘系的发货比是4比6,可以理解为,拼多多的快速起量。
也可以理解为,货源一样。
至于很多人觉得的所谓同样的东西,在拼多多上会差,其实从逻辑上是站不住的,因为中小厂家们就那一条流水线,根本没能力也付不起成本去开新模或者调整比例,这都是额外新增的成本,这在供应链上是常识。
而实际上,同一个商家,都是倾向于在多家平台开店的,毕竟对商家而言,卖货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在哪儿卖,反而不重要。
神奇的是,拼多多目前由于没有流量费用,只要足够便宜就有的是人买,同样的东西,商家们在拼多多上架的成本反而更低。
这也是拼多多便宜一点的原因之一,确实,开店成本低了不止一点。
哦对了,在农业电商领域,拼多多已经是农产品销售份额最大的电商了,每天有无数人把拼多多当成了菜市场和水果店。
这块也是拼多多重点发力的板块,这个领域目前还没有出现真正的霸主,值得一战。
这个战场,或许会成为下一步的胜负手,毕竟振兴农业和精准扶贫都是大趋势。
这里面还是有想象力的。
依靠满足人们内心对于下沉的需求,拼多多拿到了稳定的基本盘。
如果想进一步扩大,进一步增长,拼多多要做的是拿下这些人的高净值需求,让他们对于拼多多的认知从性价比便宜货变成可以放心买的平台。
这需要砸钱,砸海量的钱。
纵观拼多多2019年至今的战略,会发现一个神奇现象。
整个2019年,电商行业似乎只有拼多多在认真促销,认真过节,搞的活动也好,价格也好,都是简单粗暴。
可以说今年最简单直接粗暴撒币的电商,只有拼多多。
整个百亿补贴专区,让无数人惊呼真香。
真香到有些产品在拼多多抢到后挂闲鱼都有的赚。
实际情况是,有的产品是平进平出,有的产品就是赔本卖,反正买流量买用户也要花钱,不如用钱买来真实的交易,而且还能对品牌形成正面影响。
这笔账的ROI其实非常算得清。
用户数增长以及GMV的暴增,证明了这是有效的。
便宜+质量保证,是人类永恒的刚需。
更高维度,看股价和今年10月的0息债遭国外投资人疯抢就能看出来资本对于这个模式有多买账。
在这个各路电商都在试图下沉化的当下,拼多多反而在向上突围做升级。
年初提起拼多多,大家还是各种不屑。
现在提起拼多多,有的人不屑,有的人真香。
而最有趣的是,这些态度,完全有可能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
讨厌拼多多的神奇运营,又爱死了百亿补贴的低价。
公开场合大骂多多,私下里多多真棒百亿补贴怎么还不上新。
人人都恨拼多多,人人都爱拼多多。
像极了这个魔幻的世界。
注:文/半佛仙人,公众号:仙人JUMP,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