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资讯>运营>在线教育:精细化的私域运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嘴上喊着要对用户进行精细化运营,结果只是换了个场景更高频的清洗用户。在线教育获客成本日渐趋高,想要进一步提升业务的转化收益,要么提升转化率,所以大家都都在谈私域流量;要么提高客单价,所以默契的统一涨了..."
在线教育获客成本日渐趋高,想要进一步提升业务的转化收益,要么提升转化率,所以大家都都在谈私域流量;要么提高客单价,所以默契的统一涨了价。
数据来源:App Growing、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以猿辅导和学而思为例,从2018年7月1日~2020年6月4日,近2年时间里,预估投放金额累计都超过2亿,且呈现上升趋势。
数据来源:App Growing
在整个教育市场,优秀的师资是有限的,各大教育公司的工作就是将师资包装成销售的课程SKU,拉新增长就是招揽顾客,运营本质上干的是服务兼销售的工作。
数据来源:广证恒生
我们常常会听到教育公司对外宣称技术驱动,某tool被封禁之后,原来大佬也在裸泳,缺少了某tool辅助,头部公司也免不了重回手动时代。
市面上关于教育公司拆解案例有很多,之前我也写过一篇深度研究在线教育的文章《通过商业情报挖掘,4个维度拆解字节跳动教育产品,浅析在线教育发展历程》现在看来都没有触及到行业的本质――跑通一套获客逻辑,然后疯狂洗流量,这就是当前大多数在线教育公司的商业模式。
我在当时的文章中提到,教育行业线上线下融合加速,OMO模式将会是一个趋势。
流量进入存量时代,买量的获客成本只增不减,教育公司探索线上与线下融合的可能性,也是出于优化流量成本的考虑。
新东方和跟谁学的整体获客成本都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由18年的100多元涨到如今的200元以上。注:YOY(Year-on-year percentage),是指当期的数据较去年同期变动多少。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信证券研究部
注:获客成本=销售费用/总付费人次
在线教育可谓是互联网增长策略应用最多的行业,社交裂变、效果广告、地推、软文投放、SEM、ASO、短视频、KOL/KOC...当然还有头部公司也在用的社群截流,最近也有公司开始线下买量了,可见流量获取的形势严峻。
数据来源: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当然做得好的教育公司还可借助口碑实现老带新,但目前的拉新效率肯定是不及前面的几种方法,未来通过精细化运营也许会提升也不一定。
留存转化靠体验营,5天、7天、12天、14天、21天不等,免费到低单价,低单价到中单价,中单价到高单价,将用户的LTV挖掘到极致。
数据来源:广证恒生
这些获客及转化的策略在之前一段时间,帮助教育公司取得了显著的收益,但存量时代要想深挖用户LTV最终拼的还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这也是为什么高单价的课程都需要强销售介入。
但即便是应用了如此丰富的增长转化策略,2019年头部的教育公司,也只有跟谁学的净利润是正的,怎奈跟谁学也因此受到做空机构的格外关注,空前绝后10次做空。
2019年在线教育上市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对比
但这丝毫不影响资本对教育行业的热情,复购率是在线教育的生命线,K12教育的用户生命周期理论上长达12年,赌的就是用户的长期复购。
头部在线K12机构2019年续班率
资料来源:行业调研,中信证券研究部
所以尽管大部分企业连年亏损,在线教育的赛道依旧火热,我们看过不少用资本烧出一个市场的神话,在线教育竞争激烈,谁能分得最大的蛋糕?在这过程中是企业绑架了资本,还是资本绑架了教育?
因为在线教育产品的特殊性,随着销售数量的增加,课程制作的边际成本递减,最经济的办法就是将教育当成一门流量的生意。
每个在线教育公司都有自己的蓝图和愿景,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服务客户,技术驱动,“一个男人爱不爱你,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
某tool封禁在教育行业引发的地震,一定程度上也成了检验企业的试金石。
我相信很多技术驱动教育公司都在朝着精细化运营的技术方向努力,但运营模式却还停留在增量时代的洗流量模式,"我把你当老师,你把我当私域流量"。
用一个词概括现在的体验营就是 “分层会销”,只要能将流量高效变现,对企业就是好的方法,可因此积累的技术和运营上的问题都在某tool被封禁后暴露无遗。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线教育企业在教学服务上其实也投入了很大的技术成本,只是从目前看来,商业变现过于依赖流量带来的规模化效应,给外界的感知更像是流量驱动。
大家之所以现在热衷于讨论私域,也只是因为公域的东西没那么好做了,但做私域也不一定轻松,运作流量只是手段,所有的策略都服务于目的,所有的商业行为最终都要实现用户价值,愿沉下心做教育的公司都有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