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一键发布
手机号码*
验证码*
联系方式只用于平台与您联系,牛选时刻保障您的隐私安全
需求描述*
确认发布
取消

1-5月份朔州市经济运行情况

亿邦动力网   亿邦动力网阅读:1570赞:672020-07-14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落地稳就业保民生举措,五月份,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复产达

07月14日消息,山西统计信息网公开数据显示:1-5月份朔州市经济运行情况。

以下为数据公告原文: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落地稳就业保民生举措,五月份,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复产达产速度明显加快,工业经济企稳回升,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全市经济总体呈现逐月回升、企稳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

工业: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比全省平均水平(-1.3%)高3.3个百分点,比1-4月份增幅(1.1%)加快0.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幅(10.3%)下降8.3个百分点。分县市区看,除平鲁区、怀仁市保持正增长外,其余县市区均处于下降状态,增速从高到低依次为:平鲁区(11.6%)、怀仁市(3.9%)、应县(-3.2%)、开发区(-3.3%)、山阴县(-5.0%)、右玉县(-7.8%)、朔城区(-10.8%)。

(一)原煤产量:1-5月份,全市累计生产原煤7202万吨,同比减少17万吨,下降0.2%,比1-4月份降幅收窄0.4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全市生产原煤1545万吨,同比减少26万吨,下降1.7%。

(二)洗煤产量:1-5月份,全市累计生产洗煤5868万吨,同比增加487万吨,增长9.0%,其中,5月份,全市生产洗煤1167万吨,同比增加123万吨,增长11.8%。

(三)发电量:1-5月份,全市累计完成发电量152.0亿千瓦时,同比增加2.6亿千瓦时,增长1.7%,其中,火力发电累计完成发电量121.3亿千瓦时,同比增加3.8亿千瓦时,增长3.3%;风力发电累计完成发电量28.0亿千瓦时,同比减少1.2亿千瓦时,下降4.2%;光伏发电累计完成发电量2.8亿千瓦时,同比减少0.04亿千瓦时,下降1.3%。

投资:1―5月份,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7亿元,同比增长8.3%,比1-4月份增幅加快0.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幅提高3.5个百分点。分县市区看,除平鲁区下降外,其余县市区均为正增长,增速从高到低依次为:应县(92.2%)、山阴县(62.5%)、朔城区(16.8%)、开发区(8.9%)、右玉县(6.2%)、怀仁市(5.2%)、平鲁区(-18.6%)。

1―5月份,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4.9亿元,同比增长9.7%,比1-4月份增幅加快2.0个百分点。分县市区看,除平鲁区、应县下降外,其余县市区均为正增长,增速从高到低依次为:开发区(89.66%)、右玉县(41.32%)、朔城区(37.20%)、山阴县(2.82%)、怀仁市(1.92%)、应县(-5.07%)、平鲁区(-9.13%)。

金融:截止5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786.5亿元,比年初净增103.0亿元,同比增长6.1%;各项贷款余额达到953.9亿元,比年初净增92.4元,同比增长10.7%。

物价:1―5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5.3%,比1-4月份涨幅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10.8%,衣着类上涨7.3%,居住类上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0%,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11.4%,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2.6%,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0.5%,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8%。

先行指标:1-5月份,全社会用电量46.35亿千瓦时,同比增加0.33亿千瓦时,增长0.72%,其中,工业用电量37.88亿千瓦时,同比增加0.77亿千瓦时,增长2.06%。

2+7+N”现代产业:1―5月份,全市煤炭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投资下降32.8%;火电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1%,投资同比增长85.5%;高端陶瓷和新材料产业投资下降57.0%;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投资增长87.1%;碳基新材料产业投资增长48.0倍;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5%,投资增长59.9%;文化旅游产业投资下降52.1%;草牧业与农产品深加工业增加值增长0.9%,投资增长25.3%;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长58.6%。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工业生产明显加快,工业经济企稳向好。五月份,各工业企业坚持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两手抓两不误,采取有力举措保障企业满负荷运行,全力推动企业达产增效,工业经济实现企稳回升。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比全省增幅(2.1%)高出1.8个百分点,三、四、五连续三个月当月保持正增长(3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3.7%,4月份为8.7%);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比全国(-2.8%)和全省(-1.3%)增幅分别高出4.8和3.3个百分点,累计增速连续二月保持正增长。从煤电与非煤电行业看,1-5月份,全市煤电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比1-4月份增幅(1.5%)加快1.3个百分点,拉动工业增长1.9个百分点;非煤电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比1-4月份增幅(-1.0%)回升2.4个百分点,拉动工业经济增长0.1个百分点。从三大门类看,1-5月份,全市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比1-4月份增幅(3.1%)加快0.4个百分点,拉动工业增长2.1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比1-4月份增幅(0.8%)加快1.6个百分点,拉动工业增长0.1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4%,比1-4月份降幅(-12.1%)收窄9.7个百分点,影响工业增长0.2个百分点。从隶属关系看,中央企业作用突出。1-5月份,中央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比1-4月份增幅加快2.0个百分点,拉动工业经济增长3.0个百分点;地方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2%,比1-4月份降幅(-3.5%)收窄1.3个百分点,影响工业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从主要产品产量看,5月份,全市生产原煤1545万吨,同比下降1.7%;生产洗煤1167万吨,增长11.8%。1-5月份,全市生产原煤7202万吨,同比下降0.2%,比1-4月份降幅收窄0.4个百分点;生产洗煤5658万吨,同比增长9.0%。发电量及工业用电量首次实现正增长。1-5月份,全市累计完成发电量152.0亿千瓦时,增长1.7%;工业用电量37.88亿千瓦时,增长2.06%,发电量及工业用电量首次扭转今年前三个月负增长的不利局面,实现正增长。

(二)投资规模稳步扩大,投资项目加快推进。五月份,全市遵循“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抓住项目建设的“牛鼻子”,早谋划、抓重点、强服务,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助力高质量转型发展。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作用突出。截止5月底,5000万元以上项目247个,比上年同期增加40个,增长19.3%,计划投资1190.16亿元,增长2.1%,本年完成投资84.5亿元,增长16.1%,拉动投资增长13.5个百分点;亿元以上项目180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8个,增长18.4%,完成投资75.3亿元,增长17.3%,拉动投资增长12.9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投资增势较快。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按三次产业分,1-5月份,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14亿元,同比下降0.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6.34亿元,同比增长13.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1.25亿元,同比增长4.6%,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为6.6:49.4:44.0。工业投资助推作用较强。1―5月份,全市工业投资完成46.6亿元,同比增长13%,拉动投资增长6.2个百分点,其中,电力工业增长62.4%,食品工业增长350.6%,医药工业增长75%,煤炭工业下降32.8%,化学工业下降32%,建材工业下降21.5%,冶金工业下降100%。“2+7+N”产业投资表现抢眼。1-5月份,全市“2+7+N”现代产业项目249个,计划总投资821.3亿元,完成投资60.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0亿元,增长13.1%,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62.1%增长到64.8%,拉动全市投资增长8.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积极活跃。出台各项惠企助企政策,破解民营企业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改善优化营商环境,增强民间投资意愿,民间投资活力不断释放。1-5月份,全市民间投资完成48.0亿元,同比增长5.0%,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回暖。全面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和规范商品房销售,房地产开发市场持续回暖。1-5月份,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13.9亿元,同比增长40.5%,比1-4月份增速加快28.8个百分点,其中,住宅完成投资12.6亿元,增长52.4%。1-5月份,全市房屋施工面积为411.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2%,比1-4月份增幅加快5.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面积341.5万平方米,增长27.4%,比1-4月份增幅加快6.9个百分点。

(三)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消费需求日渐复苏。为提振消费信心,促进消费回暖,五月以来,在“五一”小长假及“振兴消费・乐购朔州”电子消费暖心活动促进作用下,全市消费潜力有序释放,居民“吃、穿、用、住、行”等基本消费需求稳步扩增,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降幅明显收窄。1-5月份,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27亿元,同比下降16.6%,比1-4月份降幅(-19.4%)收窄2.8个百分点。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其中,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8.15亿元,同比下降16.9%,比1-4月份降幅收窄2.9个百分点;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12亿元,同比下降14.3%,比1-4月份降幅收窄1.2个百分点;按消费形态分,1-5月份,全市实现商品零售额19.51亿元,同比下降15.8%,比1-4月份降幅收窄2.7个百分点;实现餐饮收入0.76亿元,同比下降33.1%,比1-4月份降幅收窄6.8个百分点。

(四)新兴产业加快恢复,转型发展有序推进。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复产达产,加速构建“2+7+N”现代产业体系,夯实转型发展基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新兴产业呈现稳步回升态势。五月份,全市装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7.6%、7.9%、5.0%,分别快于规上工业增速25.6、5.9和3.0个百分点,分别拉动工业经济增长0.5、0.1和0.3个个百分点;1-5月份,全市装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2.3%、0.9%、1.7%,分别拉动工业经济增长0.3、0.1、0.1个百分点。转型项目投资增势稳定。1-5月份,全市产业投资完成54.7亿元,占比达到58.4%,其中,转型项目有233个,完成投资55.4亿元,增长21.6%,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1.4个百分点,其中,新兴产业206个,占转型项目个数88.4%,完成投资46.6亿元,增长21.6%;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项目17个,完成投资7.52亿元,增长75.4%,陶瓷产业10个,完成投资1.25亿元,下降57%。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1-5月份,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0.9%,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6.9%和57.9%,分别拉动投资增长0.6和0.96个百分点。

(五)消费价格持续回落,市场供求基本稳定。五月份,全市加快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复市复业,落实落地各种保供稳价措施,市场供需状况持续好转,居民消费价格逐月回落。五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分别比二、三、四月涨幅回落4.8、3.4和1.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烟酒价格回落幅度较大,涨幅为3.5%,分别比二、三、四月涨幅回落11.7、8.6和4.9个百分点,其他衣着类、居住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等价格均呈不同程度的回落状态。

三、存在困难及原因分析

(一)工业回稳基础不牢。工业增速有所放缓。从近三个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当月增速看,三月份增长13.7%,四月份增长8.7%,五月份增长3.9%,虽然月度增速均保持正增长,但从走势来看增速有所放缓。停减产企业大量存在。受企业复工复产延迟、产业链协同困难及其他因素影响,全市停减产工业企业大量存在,造成企业产值不同程度减少。1―5月份,全市共有停减产企业169家,占到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58.9%,完成工业总产值175.8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产值50.2亿元,其中,停产企业9家,比去年同期减少产值7.1亿元;减产企业160家,比去年同期减少产值43.1亿元。企业亏损面继续扩大,亏损额度有所减轻。截至5月末,全市287家工业企业当中,有126家工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比去年同期增加19家,增长17.8%,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2.3亿元,同比下降6.0%,其中,股份制企业120家,占到亏损企业总数的95.2%,比去年同期增加8家,亏损额为10.9亿元,同比下降4.9%。工业经营效益不容乐观。1-4月份,全市287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97.5亿元,同比下降9.7%,比1-4月份降幅(-11.2%)收窄1.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39.5亿元,同比下降18.3%,比1-4月份降幅(-22.3%)收窄4.0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2.0亿元,同比下降41.3%,较1-4月份降幅(-39.7%)放缓1.6个百分点,衡量工业经营效益三项指标仍然处于下降状态。煤价同比持续下跌。从5月份我市煤炭综合售价来看,商品煤综合售价282元/吨,环比上升15元/吨,同比下降60元/吨。煤炭坑口价格,坑口煤价发热量4000-4500大卡,价格为135-145元/吨;发热量4500-5000大卡,价格为260-270元/吨;发热量5000-5500大卡,价格为435-445元/吨。秦皇岛价格,截至5月31日,秦皇岛动力煤4500大卡平仓价425-430元/吨,环比上升70元/吨,同比下降15元/吨;5000大卡平仓价485-490元/吨,环比上升80元/吨,同比下降20元/吨;5500大卡平仓价540-545元/吨,环比上升65元/吨,同比下降55元/吨。

(二)投资需求压力较大。新建项目略显不足。1-5月份,全市新建项目117个,比上年同期减少33个,同比下降22%,计划总投资133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6.9亿元,同比下降11.3%,本年完成投资30.3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44亿元,下降15.2%。其中,5000万元以下项目64个,比上年同期减少45个,下降41.3%,本年完成投资5.3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8亿元,下降41.9%。基建投资表现不佳。1-5月份,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9.51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5亿元,同比下降32.3%,影响全市投资增长5.2个百分点,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7.56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34亿元,下降23.7%;500―5000万元项目完成投资1.96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18亿元,下降52.8%。补短板投资力度不大。1-5月份,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3.3亿元,同比下降53.3%,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同比下降44.7%,比去年同期降幅扩大100.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和待售面积双双下滑。从商品房销售和待售面积看,1-5月份,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2.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4.6%,比1-4月份降幅(-52.0%)收窄7.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为11.3万平方米,下降45.8%,比1-4月份降幅(-55.1%)收窄9.3个百分点;商品房待售面积为44.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2.0%,比1-4月份降幅(-34.7%)收窄2.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为22.3万平方米,比下降38.8%,比1-4月份降幅(-42.0%)收窄3.2个百分点。

(三)市场恢复较为缓慢。受疫情影响,企业复工复商复市延迟,劳动用工需求短缺,原材料积压,房屋租金成本加大,商贸流通困难增加,市场销售规模减少,住宿业营业额明显下降,餐饮消费难以恢复同期水平,各种大型餐饮活动取消,使得短期消费市场复苏较为缓慢。从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看,二、三、四、五月份累计增幅分别为-33.7%、-23.4%、-19.4%、-16.6%,虽然呈现逐月收窄,但始终未能扭转两位数下降的不利局面,扩大消费需求任务尤为艰巨。

(四)财政增收举步维艰。从近五个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看,除三月份比较理想外,其余每个月收入总量大大缩减、不及同期,二月份为3.4亿元,三月份为11.44亿元,四月份为6.64亿元,五月份为5.7亿元,收入总量不稳定;从累计增速看,增幅始终未能扭转双位数下降的不利局面,1-5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9.7%,比1-4月份降幅(-21.2%)收窄0.4个百分点,比1-3月份降幅(-20.8%)收窄1.1个百分点,比1-2月份降幅(-33.7%)收窄14.0个百分点,但与去年同期增幅(13.4%)相比降低了33.1个百分点,财政增收形势十分艰难。

四、下步工作的对策建议

总的来看,我市生产生活秩序逐渐步入常态化,经济向好发展的利好因素不断积累。但要看到,当前国际疫情不够明朗,国内疫情需持续巩固,市场需求尚未完全恢复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市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下一步,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稳煤促新”发展战略,加快构建“2+7+N”现代产业体系,扎实做好“六保”“六稳”工作,强化政策调节,激发内生新动力,增强发展后劲,着力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水平,促进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要强化政策落实。要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将财税、金融、社保、用工、房租等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强化企业帮扶,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复产复业,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运营成本。要把减税降费政策与就业优先政策、鼓励消费政策、补短板投资政策、结构性产业政策、差别化县域经济政策和市场取向的价格政策有效结合,形成合力,有效对冲疫情影响,夯实保就业、稳增长的微观基础。

二要夯实工业支撑。要摸清停减产及亏损企业原因,列出台账清单,提出具体帮扶措施和复产计划,协调相关部门实行“一企一策”上门指导服务,协助解决企业在复工复产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精准规范、稳妥有序推进企业复产达效。要畅通产供销循环,降低运行成本,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切实帮助工业企业扭亏增盈。

三要坚持项目为王。要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一个项目一个方案”的项目建设要求,提前谋划,强化服务,促进项目与政策精准匹配,推动投资项目尽快落地开工。要针对项目开工存在的实际困难,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受理和后期服务跟踪工作,保障投资项目落地一批、开工一批、见效一批。要调整优化项目投资计划,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医疗卫生投资力度,优化营商环境,为民间投资融入提供有力保障,有力彰显投资拉动作用。

四要增强消费需求。要开展多形式促销费活动,政府、企业、消费者多方参与,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有效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和活力,增强消费基础作用。要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以发展“小店经济”、“地摊经济”为抓手,推动形成便民化、特色化、多层次、多类别的流通体系。要加快释放文化、旅游、体育、家政、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潜力,加快培育数字消费、网络消费、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有力促进消费更新升级和回补。

五要加快产业转型。要坚持转型为纲,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在提升煤电主导产业实力的同时,加快构建“2+7+N”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碳基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要充分发挥国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提升转型产业层次,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六要稳定就业增收。要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劳动力群体,解决好企业及个体户恢复营业问题,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实行企业扩招、就业扩岗,拓宽劳动者就业渠道,优先促进就近就地就业,提高就业政策精准性,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收入,从总体上保障和改善民生。

此外,山西省日前还公布了以下关键数据:

1-5月,临汾市限额以上实现零售额41.4亿元,同比下降19.1%,降幅较1-4月(下降26.8%)收窄7.7个百分点,降幅收窄明显。

从消费形态上看,1-5月,我市限额以上实现商品零售40.6亿元,同比下降18.6%,降幅较上月(下降26.3%)收窄7.7个百分点,占全市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达98.1%,起支撑作用;实现餐饮收入0.8亿元,同比下降38.2%,降幅较上月(下降45.0%)收窄6.8个百分点。

从城乡分布看,1-5月,我市城镇市场实现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36.7亿元,同比下降20.3%,降幅较上月(下降28%)收窄7.7个百分点,占全市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达比重达88.7%,居主导地位。乡村市场实现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4.7亿元,同比下降7.4%,降幅较上月(下降15.3%)收窄7.9个百分点,占全市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仅11.3%。

-------------------------------------------------

2019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转型发展要求,全面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居民就业、增加群众收入,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一、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019年,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把稳就业、保就业作为“六稳”“六保”的首位摆在突出位置,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一)就业总量基本稳定

201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7026.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全省GDP增速自2017年以来连续12个季度保持在6.0%以上合理区间,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加对就业的拉动能力相应增强,为促进就业提供了强力支撑。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54.7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19.1%。12月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控制在4.2%目标以内。2019年全省就业人员为1902.5万人,同比减少8.4万人,下降0.4%。就业人员小幅减少,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

(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9年全省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为666.7万人,占比35.0%,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为396.2万人,占比20.9%,下降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为839.6万人,占比44.1%,上升1.0个百分点。据人社部门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人力资源市场上服务业提供岗位信息73.96万个,占岗位总量的69.6%,用人需求居于主体地位,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三)就业质量逐步提高

一是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截止2020年5月,全省正在运营的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139个,入驻创业实体8856户、吸纳就业3.58万人,组织创业培训2091人。通过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充分发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扩大就业的支撑作用。二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更好发挥就业主渠道作用。工商登记注册的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已连续两年同比增长50万人以上;2019年,民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通过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00.94万个,占全部岗位信息的95.0%,民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在推动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中实现了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

(四)困难群体就业得到保障

2019年我省加大贫困人口、低保人员、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托底保障工作力度,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5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3.8%,占新增就业8.3%。其中,零就业家庭基本做到动态“清零”。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7.1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4.6%,占新增就业31.4%。2019年,全省5.69万名失业人员在失业期间得到救助,领取失业保险金5.21亿元,当月人均1338.36元;全年促进就业支出达到6.82亿元,发挥了稳就业的作用。

(五)重点人群就业更加充分

2019年我省强化政策支持、一对一帮扶,努力实现就业服务的精准供给。一是将高校毕业生作为全省劳动力建档立卡重点群体,深入开展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百日冲刺”专项行动,扩大基层服务项目招募、企事业单位专项招聘和就业见习、应征入伍、研究生招生规模。二是引导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强化有组织劳务输出,积极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转岗就业培训。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2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21.9%;转移到省外就业8.63万人,占转移就业人数21.5%。省内县外8.48万人,占转移就业人数21.1%。县内就近就地23.11万人,占转移就业人数57.5%。三是推进劳动年龄退役军人就业失业实名制登记全覆盖,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鼓励退役军人灵活就业。

二、 稳就业面临新挑战

2019年以来,我省内、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稳就业面临新挑战。

(一)劳动年龄人口逐步减少

受年龄结构影响,我省劳动年龄人口呈现逐步减少趋势。2019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2480.90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总量66.5%,同比减少10.39万人,下降0.5%。2014年,我省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达到峰值2530万人,之后增量由正转负,总量进入减少阶段。受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影响,劳动力供给总量微降,2018年末全省就业人员总量也首次出现微降。同时,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给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带来挑战。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结构性就业矛盾进一步凸显,突出表现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从供给端看,每年新成长劳动力中高校毕业生超过一半,农民工群体中90、00后新生代已占据主体,新一代求职者更加注重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对薪酬待遇、工作环境要求较高,但由于学历、技术、经验等问题难以适应企业的新需求而“找不到合适工作”。从需求端看,当前市场中增加的岗位大部分是制造业、服务业一线普通工人和服务员,由于工资低、工作时间长等原因而“招不到人”。

(三)就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用人单位需求劳动者以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为主。2019年我省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显示,全省初中及以下,高中(职高、技校、中专)求人倍率分别为0.73、0.92,呈现供不应求;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求人倍率分别为1.12、1.06,呈现供大于求趋势。说明我省就业人员学历供需对接存在错位,不能相互满足。

(四)就业人员工资水平有待提高

2019年,我省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69551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6.9%,在全国排29位;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37501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在全国排29位。分行业来看,大部分行业平均工资在全国排位靠后。劳动工资水平也影响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就业人员数量的增长。

三、 几点建议

针对我省稳就业面临的诸多挑战,特别是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影响,为扎实作好我省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推动经济增长,夯实就业基础

聚焦“六新”“两新一重”等领域,统筹布局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深入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大力实施千亿产业培育工程,打造十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让各类人才建功项目建设主战场、融入产业升级全链条、投身三农发展大舞台。

(二)强化政策落地,助力稳岗扩岗

落实好国家和我省出台的一系列稳就业保就业政策,落实全产业链帮扶政策和减负、稳岗、扩就业等支持性政策,帮助企业解决难题,提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推动国企带头稳岗扩岗,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切实解决个体工商户面临的困难,探索创新无固定经营场所经营者管理模式,发展周末经济、假日经济、夜间经济,促进灵活就业。

(三)培育新型业态,拓展就业领域

推动“互联网+”、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发展壮大,发展新经济新职业新岗位。推进智创城、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等建设,推广共享员工、弹性用工等新方式,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实施好技能提升工程,开展菜单式、订单式、项目制等培训。

(四)创建良好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的保障机制。将一支“走得进、留得住、干得好”作为引进人才推动就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优化服务环境,打破部门身份和地域界限,在户口迁移、配偶安置、子女就学、住房、工资津贴、职称评聘等方面提供便利,改善服务。

(五)加强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要始终把职业培训作为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和职业转换能力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和组织实施体系,围绕就业创业重点群体,失业再就业群体,广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就业率、取证率、增收率,培养大批熟练的劳务人才和中高端技能人才。

(六)完善增资机制,健全收入分配

健全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经济效益挂钩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促进企业职工工资和经济发展协同增长。加强政府对企业收入分配的有效调控和指导,科学合理调整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标准,深入推动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支持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加大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力度,积极引导企业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确保广大职工共享改革成果。

-------------------------------------------------

受基础设施投资带动,临汾市第三产业投资今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1-5月,全市第三产业投资完成71.8亿元,同比增长8.4%,较1-4月(-6.9%)提高15.3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4.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同期的2.1:45.2:52.7,演变为4.7:42.5:52.8。

标签:

作者: 亿邦动力网

来源: 亿邦动力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 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侵权投诉反馈邮箱:service#hotniu.cn(#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