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资讯>运营>当阿里、腾讯、美团等大厂开始卖菜……
跟电商的一对一相比,社区团购的运营模式更轻、更接近用户需求,成本低而效率高。
2020年初,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社区团购变得异常火爆。但是距离2021年不到一个月了,互联网巨头们仍然在为卖菜抢破了头。
2020年6月,滴滴打造的社区团购品牌“橙心优选”上线,入驻四川和重庆市多地;
8月,拼多多旗下社区团购项目“多多买菜”在武汉和南昌两座城市上线;
9月,阿里宣布成立盒马优选事业部;
近日,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也提出会亲自下场带队,将带领京东打好社区团购一仗。
除了直接运营外,阿里还投资了十荟团,而腾讯投资兴盛优选。
为此,互联网巨头们不惜花下重金招兵买马,势要拿下市场第一。
为什么卖菜会成为大厂们的心头好
对互联网公司来说,生鲜行业线上化率低,市场规模巨大,还没有被互联网深度改造过。
跟电商的一对一相比,社区团购的运营模式更轻、更接近用户需求,成本低而效率高。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上半年中国社区团购行业专题研究报告》,到2022年,中国社区团购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元级别。
因此,这些拥有强大实力的互联网大厂纷纷开始入局社区团购,通过不断地烧钱补贴吸引用户。
大厂们入局,谁在出局?
大厂们在生鲜领域的大肆进攻势必会引起很多反应。
首先就是,如果大厂们通过补贴引来了大批用户,个体摊贩在补贴战之下必定会遭受冲击。
现在菜市场大部分的小商小贩都是夫妻店,一般也不会雇人,毫无风险承受能力。老顾客一旦被被互联网巨头的补贴商品吸引走了,这些小摊贩按以往的销量进的菜卖不出去,亏几次之后,恐怕也就只能关门大吉另谋生路了。
其次,对于现在占到便宜的消费者来说,也有着不小的隐患。
长远来看,相比于小摊贩,一旦消费者养成在互联网平台买菜的习惯,由于信息不对称,互联网公司往往会对消费者采用价格歧视策略,进行“大数据杀熟”。
这样的套路在外卖、网约车、机票、电影票等行业已经多次上演。
曾经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
按理说,互联网巨头那么高的技术,那么大的财力,他们应该干一些与科技的未来、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的大事才对啊,他们为什么净往这些低端行业冲,难道他们除了赚钱,就没有更大的理想吗?
在富豪们身价日益飞涨的基础上,也有一部人也正在逐渐被抛弃。
未来的我们还能在菜市场买到菜吗?